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孙巨:从冀中平原到上甘岭

——记冀中武装地道战
冀中抗战研究会 孙巨
2012年12月24日10: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相关新闻】左叶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多位开国上将后代出席

冀中抗战研究会 孙巨

今天我们纪念左叶同志诞辰100周年。左叶同志是冀中军区诸多优秀军事指挥员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的发言,讲一讲冀中根据地创造的平原游击战中最有特点的战术之一——武装地道战。讲讲左叶同志在这方面的贡献。

在1942年朱德、彭德怀给冀中军民的嘉勉电中说:“冀中区是我党最大最久与最巩固的一个平原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大家知道,平原游击战与山地游击战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没有更多的地形地貌可以利用。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上,更方便日伪军动用火车、汽车,骑兵甚至是自行车机动,而我广大抗日军民却缺少隐蔽条件。在平原上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又有效地消灭敌人,成为必须认真解决的难题。

说起地道战,大家多是在文艺和影视作品中了解的。其实地道战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说法。最初的地道仅用于藏身,源于老百姓挖的藏身洞,老乡们称之为地窨子、蛤蟆蹲,对于发展地道最初人们也有不同认识,有的同志甚至说地道是逃跑主义,是程子华政委亲自带领工作组去蠡县调查,肯定了这是新生事物,是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有利形式,对于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有巨大意义,决定在冀中大力推广,程子华政委还将调查结果写成《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一书;后来各个村庄在统一组织指挥下,地道发展成为可以藏身也可以转移的地下网络,规模扩大成为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下长城,被称为两个冀中;最后部队在群众创造的藏身洞、交通道的基础上,将普通的地道改造成为具备能打、能藏、防毒、防水、防挖功能,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战斗地道体系。冀中军区1942年初专门发出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把这个发明创造加以总结推广,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地道战从此诞生。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