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解密:毛泽东引兵井冈的最终决策地

王锡堂 
2012年12月27日08: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0月15日,毛泽东接见了酃县党组织负责人周礼,并派他前往茶陵探察敌情。第二天,周礼从茶陵返回,将湘东清乡司令罗定准备率1000余人分两路进剿酃县的消息向工农革命军团部做了汇报。毛泽东感到,如果部队再疲于行军,就有被敌人吃掉的可能,必须尽快建立根据地,保存力量,用以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周礼在1972年回忆说:“我获得情报后,立即告诉了主席,主席当机立断派了一个连队,由宛希先率领从水口出发,经安仁攻打茶陵,扰乱敌人后方,打破敌人计划。主席率领主力离开水口,经雷仙坳、下村、荆竹山到了大井。”

由于此时毛泽东对途经的莲花、永新、宁冈、酃县等县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政治条件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并通过分析、比较,觉得井冈山是建立根据地最好的地方,它与广东、湖北、江西、湖南交界,周围五百里全是峭壁山崖,古木参天,只有五条被山洪冲成的小道通往山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军事割据的好地方。这几个县都有大面积森林,盛产稻谷、油茶、茶叶、木材、楠竹和各种药材,可以为建立根据地提供好的经济基础,加之井冈山邻近的莲花、永新、宁冈、酃县、茶陵等县均有党的组织和活动,都有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还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具备一定的政治条件,所以果断决策,将部队折向遂川,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随后,为上山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毛泽东又做出了三项决定。首先,派军事干部徐彦刚、游雪程、陈伯钧、金蒙秀前往袁文才部开展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陈伯钧1968年12月回忆说:“部队进入水口不几天,主席就派三营党代表游雪程、八连副连长徐彦刚和我三人去袁文才部担任连长、副连长、排长等职务,进行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临走时毛主席在一个祠堂里给我们指示,到那里要好好同人家合作,搞好部队关系,注意了解当地情况,发动群众,传播革命真理。”

其次,派团部副官艾成斌带着袁文才写给王佐的亲笔信,由周礼找定的向导刘清黎带路,上茨坪与王佐联系,告之工农革命军即将上山的消息。

最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毛泽东指挥,率主力部队经酃县下村、遂川大汾上井冈山,一路由宛希先率领一营两个连,经船形、绕道安仁,攻打茶陵县城,端掉敌人老窝,迫使敌人回撤,并筹集部队给养,然后迅速撤离,经江口、酃县瑞口、宁冈上井冈山。

10月19日,宛希先率部离开水口。21日,一举攻占茶陵县城,缴枪数十支,并砸开牢门,释救了被关押的80多名工农运动骨干。

10月22日,毛泽东率军离开水口,踏上了去井冈山的征途。在遂川大汾,遭到肖家壁靖卫团的突然袭击,被截成两部,张子清、伍中豪率领的第三营进入湖南桂东,随后到达赣南的上犹、崇义一带,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取得了联系。毛泽东率团部、特务连和一营的二连,经黄坳到达荆竹山。此时,王佐接到艾成斌送去的袁文才的联系信,表示欢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上山,并决定派侦探队长朱时柳下山迎接。10月24日,在荆竹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相遇。随后到达大井,会见了王佐,毛泽东送给王佐70支枪,王佐也当即拨给工农革命军500担稻谷。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茨坪,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

而宛希先率部攻克茶陵县城后,与从赣南返回的张子清、伍中豪率领的第三营会合,于10月23日到达宁冈,随后在茅坪与毛泽东率领的先前部队会合。

(责编:孙琳、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