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走进怀仁堂》(二),当代中国出版社,董保存著
“大树特树”出笼前后
说到“杨余傅”事件,必然会联系到“大树特树伟大统帅毛主席的绝对权威,大树特树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这篇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署名是杨成武。但这篇文章从成稿到发表以至后来挨批判,实在是一波三折,颇耐人寻味。
杨成武跟随毛泽东视察华北、华东、中南地区时,在林彪的操纵下,北京成立了由吴法宪、叶群、邱会作、张秀川组成的军委四人小组。这个小组曾经给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布置了写作任务——要写大块的、有分量的学习与批判文章。
总参谋部政治部也受领了任务。他们起草了一篇谈领袖权威的文章。文章起草后,总参谋部党委先后讨论了三次,修改定稿后,打印送给正在外地的杨成武。
这时,文章的署名是:总参谋部无产阶级革命派。
杨成武在旅途中翻看了这篇文章,到上海时还没有看完。他觉得,写领袖权威的文章,应该送给毛泽东看一看,毛泽东就在身边嘛!
他随手在文章题目的空白处,写了两行字:“主席:这是总参无产阶级革命派写的一篇文章,请您暇时一阅。杨成武”
杨成武知道毛泽东的工作是相当繁忙的,因此文章送去后,再也没有过问。
有一天吃过晚饭,杨成武正和工作人员聊天,给毛泽东做保健工作的吴旭君护士长从楼上下来,手里拿了一沓纸。
“吴护士长,你总是匆匆忙忙的。”熟了,工作人员间常开玩笑。
小吴把手中的纸递给杨成武,说:“主席让给你的。”
杨成武接过一看,是那篇文章,毛泽东用粗笔作了批示:“我不看了,送伯达、文元同志酌处。”
等杨成武走后,吴护士长和工作人员说:“主席随便翻了翻,说:‘尽是吹我的。’”
……
文章随后送到北京,交到了陈伯达和姚文元手里。由他们“酌处”去了。
9月23日,杨成武陪毛泽东从上海回到北京。第二天陈伯达就打来电话:“杨代总长,我是陈伯达。那篇文章我看过也修改过,我认为应该用你的名义发表。”
杨成武愣了一下,说:“文章不是我写的,用我的名义发表不合适吧。”
陈伯达说:“用领导同志的名义发表署名文章,比‘无产阶级革命派’要有力量。”
杨成武感到为难地说:“伯达同志,你是理论权威,也修改过这篇文章,那就用你的名字发表嘛……”
“那可不一样,你是代总参谋长,用你的名字发表代表军队。”
陈伯达以为给杨成武“戴高帽”,杨成武就会顺从,没想到对方说:“那就用总参谋部或者军委的名义发表吧。”
话不投机,陈伯达只好说:“再研究研究吧!再研究研究。”
电话挂了。杨成武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个夫子,搞什么名堂?”
他以为这事到此为止了,谁知叶群又打来了电话。
叶群打电话总要东拉西扯一阵才谈到正题:“101让我给你打个电话,说说那篇文章的事。”
“哪篇文章?”杨成武没有想到陈伯达会把这事报告林彪,也没有想到林彪会这么快打电话来。
“你们总参写的那篇陈伯达同志改过的,他送到我们这里来了。”
“他给我打过电话。”
叶群停顿了一下,像是找什么东西。
“我们的意见,还是以你的名义发表为好。”
“谁的意见?”
“101的意见。”叶群说。
林彪的意见?林彪是主持工作的军委副主席,他的意见具有命令的性质。
“文章林总看了没有?”
叶群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党的组织有权用一个党员的名字发表文章。”
“不是我写的,用我的名字发表,这总不大合适。”
“我说,党的历史上这种情况可多啦。101讲,在延安时,西北高干会议的政治工作报告,不是用谭政的名义发表的吗!浙江农村调查的文章,是毛主席亲自修改过的,不是用江华的名义发表了吗!还有毛主席关于国际问题的一篇谈话内容,不是用陆定一的名义发表的吗!”
杨成武听她说得头头是道,就说:“我总觉得,不是我弄的,我对理论是外行,用我的名义发表不好。”
“定了。101讲,就这样定了。”叶群的语气不容杨成武再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