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号教学楼正门,是该校标志性建筑。1936年秋建成,当年号称“西北第一楼”。抗战期间3次遭日军飞机轰炸,多间教室被炸毁,主楼却安然无恙。资料图片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同时组建于1937年9月,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西北联大始称西安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后迁至陕南汉中一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发展为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和西北师范学院等五所子体高校,子体各校延续了西北联大的战时大学联合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至1946年底部分子体高校“复原”平津冀。西北联大在极困难的环境下,宣扬和实施战时教育思想,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同时不忘高等教育的本职,尽心竭力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谨严于科研教学,完成了保存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撒布西北高等教育火种的重任。
西北联大的抗战爱国教育 抗战以来,民族爱国主义宣传及实践活动在国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西北联大更是将组织抗战爱国思想的传达与宣传作为第一要务。《西安临大校刊》在《发刊词》中这样描述中华民族所处之环境及民族抗敌之决心:“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今日吾国抗敌战争不竞至此,大多数同事同学之故乡父老,已被芟夷虔刘一空,试问此时此日,成何现象?岂非吾辈最高学府中人所当泣血锥心,锻炼磨砺,以与暴敌相周旋者耶?”意在使师生明了时局、激励士气、抗敌救国。
教授李季谷、许寿裳等在军训过程中给师生们所作的演讲,在西北联大抗战爱国宣传史上留下了佳话。李季谷演讲的题目叫《中国历史上所见之民族精神》,他说,越王勾践为复国大业忍辱负重,精心计划的精神值得我们效仿;荆轲知其一去不得返而义无反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祖逖枕戈待旦、击楫中流,以光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践履;文天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视死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学生们也自发地组织各种以抗战爱国为主题的活动,为了调动师生捐献的热情,学生们竟然想出了以“节约献金竞赛”的方式进行募捐活动,得到了师生积极响应。
西北联大的军事教育 围绕抗战救国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加大军体教育分量,是当时西北联大师生的共识。军训成为学生的日常必修课,被认为是“矫正过去文人的孱弱积习”、“培植抵抗侵略的能力”的绝佳途径。学校师生对于军训工作相当重视,训练成效不佳,学生主动联名提出申请,要求学校批准延长军训,学校甚至还将军训当做假期作业。
军事教育增加了师生抗战的信心与热情,一批师生直接走上了抗战的最前线。最为传奇的是西北联大地质系郁士元教授投笔从戎的故事。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43岁的郁士元申请放弃大学教授的职务,要求参军上前线杀敌立功。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蒋介石亲自接见并特授予其少将军衔,《大公报》这样宣传他:“自知识分子从军运动成为风尚后,大学教授之申请入伍者,此为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