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沈西蒙和《霓虹灯下的哨兵》

2013年01月24日14:15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那次之后,我总觉得有点对不起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高五一部长也明显是有歉意的,后来他专门请沈老吃饭。提及此事,老人平静得难以让人想象。他拿起一个小玻璃酒杯,斟了点红酒同我们碰杯,还说让我们担心了,给机关添乱了,让我们心里酸酸的。

《秦》剧之事距今天已经过去近20年了,这期间我曾多次想过,一个在炮火中历练成长、有着那么高文化层次和政治修养的前辈,他的政治信仰和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感情是无可置疑的。正因为如此,在十年内乱中,纵然被戴上了“走资派”等帽子,倍受迫害打击,沈西蒙也丝毫没有动摇自己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曾说他是党培养的,自己的一切可以全部交给组织。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在后来的一次研讨会中我们又见过面,他对我说作为戏剧主要还是要感人,思想要巧妙地潜藏其中。说当时创作《霓》剧是个政治命题,同时也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那是1960年5月,军区许世友司令员带领机关干部下部队,沈西蒙也在其中。路过上海时,上海警备区王必成司令员请客。席间,王司令突然提议要和沈西蒙干一杯。王司令诙谐地说:“沈西蒙啊,你要留下买路钱;你钱也不多,留不起,那就算了,但是你要帮我们做件事。你知道吗?上海有个好八连。你是文化部长,写了不少好戏,也要为好八连写个戏啊。 ”沈西蒙想都没想就回答说:“司令讲了,我坚决执行;但我有个条件,得安排我到八连去蹲一段时间。”王司令说:“好,明天你就去。”

后来沈西蒙去了好八连,一蹲就是 40多天,比较系统、准确、生动地把握了当时我军基层官兵的精神风貌,圆满创作了《霓》剧。因为剧中童阿男这个形象,戏差点给“枪毙”了。后来是周总理拍板,才得以给毛主席看。毛主席观看时,沈西蒙就坐在主席的左边。戏演到童阿男受连长批评要出走时,毛主席用夹着香烟的手指着台上的童阿男说:“你不能走,你不能走!你要走了,就是当逃兵!”当剧情发展到指导员和连长决定把童阿男追回来时,毛主席又连声说:“这个好,好。”当把童阿男找回来后开忆苦会时,毛主席两次用手在脸上抹眼泪。当童阿男主动去医院为罗克文献血,罗克文的母亲说“我要向解放军磕头”,毛主席立即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事实上那些过多的政治考量差点让《霓》剧不能善终。

沈西蒙曾笑称自己原本是个知识青年。对写作,未经专业训练,无基本功。全因抗日救亡大潮推过来、攘过去,将他逼上梁山的结果。但我也常想,对话剧来说,沈西蒙无疑该是个不能再造的先驱,因为他的作品、人格和境界,也因为他所经历的苦难。(柳江南)

(责编:杨丽娜(实习)、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