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海报
朋友让写篇关于沈西蒙的文字,这让我有些为难,因为实在不知从哪里下笔。
沈老生前主创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杨根思》,电影《南征北战》等家喻户晓的作品,曾先后担任前线话剧团团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上海警备区副政委、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 。我想说的是中国话剧界都应记住1963年11月29日这个与沈西蒙有关的日子,毛泽东主席观看《霓虹灯下的哨兵》汇报演出后说:“话剧是有生命力的。”自此,《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北京连演3个月,后来全国有30多个文艺院团排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因此对话剧来说,沈西蒙是个丰碑式的人物,是军队话剧的高峰,同时也因为他长期作为军队话剧,特别是前线话剧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代表人物,对军队话剧风格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93年开春,前线话剧团召开剧本研讨会,沈西蒙从上海赶来。我记得那天沈老戴个鸭舌帽,两鬓的白发很耀眼地露在帽沿下,身穿一件花格子夹克,虽然年岁已高,但皮肤白里透红,上海人的特点和艺术家的气质让他很是显眼;他个子不高,说话慢条斯里,眼里透着一种光芒。那次剧本讨论会上共讨论了3个剧本,其中就有沈老的话剧剧本《秦淮丽人》。《秦》剧写的是抗战期间南京几位年轻的爱国知识青年投奔抗日前线,并在战火中历练成长的故事,情节生动,很是感人。后来这个剧本排练期间,沈西蒙有三四次是花十多天时间住在南京的。期间他到排练场去给演员说戏,对于一个77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后来审看时有位领导提出剧中有的人物比较灰暗,同时剧本没有高扬主旋律,太展示现实中的人文关怀了,对人物没有塑造和拔高,因此该剧也就到此为止,不再排演下去了。当时听完了这位领导的讲话后,我还挺佩服领导站得高,有政治头脑。后来我慢慢地感到这是一个好剧本,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本体剧本。在我负责军区文艺工作期间也一直想重新修改排演此剧,甚至将它改编成电视剧,但终因沈老心脏病很厉害而无法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