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历史沿革考述

■姜中卫
2013年02月06日13:2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在党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创办的有《新青年》、《共产党》、《向导》、《前锋》、《中国共产党党报》、《热血日报》、《中央政治通讯》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有《布尔塞维克》、《红旗》、《党的生活》、《实话》、《党的建设》、《红色中华》、《红星报》、《斗争》等;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有《新中华报》、《解放》、《群众》、《新华日报》、《共产党人》、《华商报》、《解放日报》等;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有北平《解放》报、《新华周刊》、《人民日报》、《学习》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有《红旗》、《求是》等。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历史,真实反映了我们党思想路线变化的轨迹,生动记录了我们党理论水平提高的过程,忠实记载了我们党英勇斗争实践的业绩。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历史沿革

中国近现代政治报刊甫一出现,就成为影响和传播政治思想和政党意图的有力工具,中共中央机关报刊也不例外。它是中共党内外政治信息沟通交流的利器,生动地记录了大量社会政治状况和中共发展成长的情况,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力图对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历史沿革作一梳理,并择要介绍。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创办的中央机关报刊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从1916年9月1日第2卷第1号起改称《新青年》,主编陈独秀。该刊从1920年9月1日第8卷第1号起改为中共上海发起组公开的机关刊物,并设立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连续发表30多篇文章,介绍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革命运动情况和建党经验,帮助广大民众和革命青年深入系统地了解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提高对党的认识,为建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后,决定改组休刊的《新青年》,使之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瞿秋白主编,初定为季刊,因故脱期,前后仅出了4期,1924年12月休刊。1925年4月,中共四大决定改《新青年》为月刊,彭述之、罗亦农先后任主编,因经常脱期,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停刊。

1920年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又创办了党内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主编,16开本,共出版7期。这是第一个鲜明举起共产党旗帜的刊物。该刊选定苏俄十月革命三周年的日子创刊,以表明它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宣传在中国建立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政党,走十月革命的路。《共产党》在第5号的《短言》中明确宣布:“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强调共产党要“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当担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

《新青年》、《共产党》这两个刊物基本上反映出中共在建党初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的发端。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以宣传党的主张,推动国民革命运动。9月,《向导》创刊于上海,先后由蔡和森、彭述之和瞿秋白任主编,后来虽然几易出版地点,但坚持出版发行五年。《向导》为16开本,开始出版时是每期8页,从第142期起增加到12页,到第144期又增加到16页。《向导》创刊时不分栏目,从第7期起设置栏目,开辟了“时事短评”专栏,将短评和长篇文章分开。从第25期起,不再刊登长篇文章,全是时事述评性质的文章,分别刊载在“中国一周”、“世界一周”两栏。第55期又将这两栏合并为“时事评论”一栏,并恢复刊登比较长的文章。同期又开辟“寸铁”专栏,其特色是文章短小,精悍尖锐,善于抓住要害揭露与打击敌人,这个专栏一直办到停刊为止。《向导》还有“读者之声”栏,专门发表读者的意见和答读者问。陈独秀在《向导》上发表文章258篇。中共早期的主要成员蔡和森、瞿秋白、高君宇、彭述之、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等也在此刊上发表过文章。1927年7月18日,《向导》全文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时局宣言》,揭露“国民政府在反动阴谋之下的政局”并停刊,共出201期。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