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追寻滇西抗战的烙印

周向东 张世宇 杨玺
2013年02月17日10:0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些年,为了收藏战争遗物办纪念馆,杨国刚几乎掏空了家底,还欠下了许多债。

在云南西南边陲,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峰峦起伏挤压出世界著名的怒江大峡谷。奔腾咆哮的怒江从谷底穿流而过,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终汇入浩瀚的印度洋。

惠通桥无疑是怒江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座桥。1942年5月5日,它以惊心动魄的一炸震惊世界,其悲壮的牺牲把日军阻隔在了怒江西岸,怒江以东的疆土得以保全,从而改变了整个滇西抗日战争格局。

70年前的那一声爆响

惠通桥西岸的松山是当年滇西抗战的主战场。走进松山,70多年前日军修筑的战壕、掩体、兵营历历在目。

当年盘踞于此的1000多日军,以松山制高点为据点,用一年多的时间挖通了纵横交错的交通战壕,以厚重的钢板、泥土构筑了连飞机、大炮都无法彻底炸毁的暗堡。日军妄想固守松山以控制滇缅公路,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线,等到后续部队的增援,然后横渡怒江,进犯中国。

在松山山顶一块简易的石碑上,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1944年八月上旬,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工兵营挖坑道百余米,直达日军地堡下置TNT炸药五十箱,二十日九时许引爆,守敌尽毙。”

松山山顶子高地是海拔最高的制高点。在付出伤亡7倍于日军,多次强攻无果的情况下。中国远征军采取坑道作业的方式隐蔽接敌,用TNT炸药将整座山头炸毁。美国一名记者用照相机拍下了爆炸的一瞬间,这张照片至今还悬挂在松山之巅。

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松山,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祭奠英烈。

不止一个家庭的纪念

在松山脚下,村民杨国刚自建的松山大战家庭纪念馆也是远方来的客人必去瞻仰之地。

36岁的杨国刚将自己的两层楼房几乎全部腾空,设了上下五个展室,分类展出了他过去十余年间从当地收集来的有关远征军、日军、美军和当地村民的诸多战争遗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展品都具有独一性,而在每一件展品背后,都凝聚着一个松山普通乡人对这段历史沉重的情感和责任。

在杨国刚的收藏日记中,这个只读过小学的男人用他朴实的话语记录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遗物故事。在2008年10月14日的记述中,他讲述了一位当地曾经亲眼目睹日本鬼子在松山烧杀抢掠的老人对日军的仇恨。老人一直错将一个美军用的钢盔当成日军的钢盔来当狗食盆,他说那些日本鬼子不是人,只当是一条狗。当杨国刚告诉老人想将其收藏作为历史见证时,老人将之免费相送。老人告诉他,要让后人永远记住那段悲伤的历史。

这些年,为了收藏战争遗物办纪念馆,杨国刚几乎掏空了家底,还欠下了许多债。笔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就是总觉得那些逝去的英烈催促我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是他们苏醒了我的灵魂,开启了我的心智。当时,很多人包括他的妻子都不理解他的行为,不过,随着游人们纷纷来到松山驻足观看这些历史的见证时,杨国刚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说,吃再多的苦我也值了。

来自江西赣州年近70岁的叶永光夫妇来杨国刚纪念馆参观后,特别向杨国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他们说:“我们看到了中华英魂在年轻人身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扬。”杨国刚只是淡淡说道:“为家乡出力是我应尽的责任。”

(责编:常雪梅、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