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让雷锋成为更生动的文化符号

2013年02月26日13:28   来源:辽宁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核心提示

雷锋,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在不同年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始终具有榜样意义的人物,更是一个因强大的感召力而成为中国符号的精神象征。 50年前,整个中国掀起了一场向雷锋学习的全民热潮;50年后,雷锋精神并没有褪色,反而更加需要被每个人再三回顾、不断咀嚼。

每年的早春,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忆起雷锋。那些与他有关的点滴小事也许已经在时间的流转中被渐渐淡忘了,但是,雷锋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却依然清晰地烙印在所有人的脑海中。雷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模范人物都难以企及的,他已经具有了深远的文化意涵。文化是一种习惯,是浸润世情与人心的一种积淀和信念。雷锋精神的传承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文化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内涵,雷锋精神同样也需要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

今天的中国步入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浮躁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远、温情渐失。许多声音呼唤像雷锋一样的好人,但同时又有太多的人不愿做好人、不敢信好人,甚至嘲弄好人、怨恨好人。这种矛盾的大众心理恰恰反映出当下的文化贫瘠和精神缺失,它提醒我们应当把文化建构视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事业来完成。

文化的建构当然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定义今天这个时代的标签有很多,比如全球化、商业化、科技化、数码化、媒体化等等,身处其中的人们习惯了用键盘代替钢笔、用手机代替书信、用图像代替文字……用虚拟代替真实,用数字的计量代替情感的累积。那么,消除隔膜、融化戒备、重现温情的文化生态要如何建构呢?让作为一个符号的“雷锋”再次生动起来,让人们对好人的真实感再次涌动起来,让更多的暖意再次回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中,这或许便是答案。

本期本版将透过一些现象来探讨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出雷锋精神的时代感,使其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影响社会大众,尤其是已经成为文化主体的青年一代。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潮下,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对于雷锋的诠释也会出现一些新的角度

李晨是鲁迅美术学院的教授,今年3月,他会因另外一个身份受到更多的关注。 3月5日,中国邮政将正式发行《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纪念邮票,邮票的设计者便是李晨。李晨的专业是插图绘画,尤其擅长画人物,此次的纪念邮票为一套4枚,他设计并手绘了四个不同的雷锋形象。由于适逢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而该套邮票又是鲜见的手绘雕刻版,因此,目前已经引起众多集邮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在此之前,李晨曾多次为中国邮政设计邮票,如《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中医药堂》纪念邮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三)》纪念邮票等。尽管经验丰富,但这一次的设计仍然带给他不小的压力。李晨表示,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设计和绘画的技巧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方寸之间重新诠释一个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精神塑造的道德人物,如何在固有的形象概念之上赋予他一些新鲜的元素。他说:“中国人对雷锋太熟悉了,邮票的设计不能远离大家对雷锋的印象,不能让人看了觉得这压根不是雷锋,但是,也不能一成不变、照搬传统。 ”

为此,李晨翻阅了大量有关雷锋的图书资料,也整理和搜集了一批雷锋的照片,这个过程使他对雷锋的生平和故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趣的是,为了让雷锋的形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立体感,李晨找来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用品,包括军装、雨衣、帽子等等,然后让自己的学生穿戴上,犹如模特一般,他再加以观摩。为了使设计更具时代感,他还经常和学生交流,了解青年们心目中的雷锋是怎样的。 “这50年来,雷锋构成了每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我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有许多相似之处,那些是不会改变的,是雷锋身上最核心的一些东西。但是,我相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的社会风潮下,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对于雷锋的诠释也会出现一些新的角度。 ”因此,李晨认为,要设计一套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的邮票,不仅要体现出历史感,还要具有时代感。

作为一个巨大的道德标签,经历了50年岁月的沉淀,雷锋的历史感已经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修饰。他的名字、他的形象、他的事迹,就连他的笑容,都是那么坚实而厚重。相比之下,雷锋的时代感更难把握,也更难描述。李晨在设计纪念邮票的过程中,对雷锋以及雷锋精神产生了许多思考,尤其是在与学生们交流后,他更加觉得,当代的文化工作者有责任认真研究如何使雷锋的形象更加生动,如何使雷锋精神更具时代意义,如何使雷锋精神真正被“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的一代所理解和接受,从而成为他们的精神血液,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成长道路。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