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
2013年02月28日08: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人在非洲人眼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印象:到各国访问、兑现伙伴关系这一重大承诺的领导人,各省名字很长的公司,大型跨国企业,资源匮乏和受利益驱动。他们是要求长时间工作的厂长,是坚强的企业家,是废金属购买者和商人。中国人提供了所期望的对中国和非洲都有利的真诚的协议:公路、宽带、陆上通信线、高科技种子。他们带来了援助人员:职业教师、农业专家、水利工程师、青年志愿者,以及其他一些人,就像许多西方人所做的那样,他们到非洲去是出于好奇心、冒险精神或帮助穷人的愿望。而且他们并非刚刚开始前往非洲,有些中国家庭早在18世纪20年代就到了那里。华裔非洲人已经在非洲各国担任国会议员、财政部长和外交部长。
非洲各国独立后与它们长期交往的历史使中国在许多非洲人眼里具备了合法性和可信度。从非洲各国独立后到达那里,他们就一直没有真正离开。西方国家只是没有注意到中国工程队在内陆修建小型水电站和桥梁,维修灌溉系统,管理国有工厂,因为中国人不像其他捐助者那样,喜欢用广告牌来宣传他们的存在。非洲当前之所以被纳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并非仅仅是因为自然资源,还是因为其在贸易、建筑和工业领域的机会:商机。中国人正在以全新的方式将商业与援助结合在一起。中国用援助来资助中国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或经济合作与发展中心。中国人正在试验,希望盈利动机使这些尝试具有可持续性,从而将中国政府从一次又一次地恢复其援建项目中解放出来。他们将继续改变和成长,并且从这些试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最好也跟踪这些进展并且向其学习。
从西方的标准来看,中国在援助与出口信贷方面守口如瓶。缺乏透明度肯定会引起怀疑和担心。北京只要使用经合组织早已采用的报告标准,就能很轻易地解决这一问题。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私人银行和私人企业一直以来也对它们与非洲领导人的交易保密。透明是好事,但西方国家应该带好头。期待中国企业最先公布它们的商业合同是不现实的。
美国、欧洲和日本应该继续促使中国在非洲担当“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得承认作为发展伙伴,传统捐助国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用差距。西方领导人做出的援助承诺会因议会的反对而得不到资金。不附带条件的援助也会仅仅因为没有包括某些领域,如技术援助,就会遇到困难。而且正如全球发展研究中心在其年度发展职责指数中所指出的那样,有些经合组织国家(法国、英国、美国和比利时)仍在继续向不民主的军国主义国家出售武器并从中获利。西方国家共同承诺在所有这些领域作出改善,将会更有效地使中国同样的诉求变得更加可信。
中国现在在非洲是一支强大的力量,而且中国人也不会离开非洲。他们对非洲大陆的拥抱是战略性的、有计划的、长期的而且仍未充分展开。全球经济衰退导致这一进程出现了停顿,但中国政府仍然兑现了他们2006年11月在北京作出的承诺:增加一倍的援助,建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经济特区。就像他们最初在20世纪90年代所做的那样,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利用这一停顿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大量资产。
最终,非洲各国政府需要按照有利于本国人民的方式来作出应对。虽然许多政府都将抓不住这个机会,但肯定有些能够抓住。西方国家可以提供帮助,但需要对中国的参与有更加现实的了解,需要避免危言耸听和过度偏执,需要承认我们自己的缺点,或许还需要对中国始终如一地奉行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可能要比它经常干涉别国内部事务,或使用武力来促进政治变革更为可取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我们最终需要谨记:中国自身的试验已经让上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而且这基本上是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做到的。他们相信投资、贸易和技术是发展的手段,他们正在参与非洲的过程中使用这些手段,他们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们大公无私,而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学到的经验。他们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自然资源可以成为现代化和繁荣的资产。他们认识到中央政府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承诺可以迅速降低贫困。他们认识到经济特区可以从西方国家和日本吸引成熟的产业集群,可以提供就业和技术。这些经验所注重的并不是援助,而是试验;并不是家长式管理,而是竞争这一“创造性破坏”和萌生新的机会。这可能是中国这条巨龙最终不甚明了的礼物。
(摘自〔美〕黛博拉·布罗蒂加姆:《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沈晓雷、高明秀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版。文字有删减)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