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识见高超 理境澄沏—写在《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出版之际

陈建强
2013年03月08日10:23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文以载道志高远

周恩来曾在南开校刊上撰文,论述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主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事实或议论应有关世道民俗”,这也正是他中学作文所具备的文风。

周恩来在南开学习的4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内心的悲愤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国现实之危机》等多篇作文。在文中,他历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事实,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振聋发聩的语言表达了他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革命思想。

1915年1月,日本在强占山东胶州湾后,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举行抗议活动。在此历史背景下,周恩来在《尚志论》中,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文中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论述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抒发了献身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希望者何?志是也!”他在文中写道:“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也。”他所主张的“计其大”就是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全篇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气象磅礴。国文老师的评语是“词腴气鬯,生发不穹”,即语言丰富,文气通畅。

1915年3月所作的《论名誉》一文,最能反映青年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在700多字的文章中,周恩来不仅对于名誉的发生、演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对待名誉发表了正气磅礴的议论。文章慨叹“智者遇之顿时其智,愚者当之益增其愚,颠倒世人,尽入壳中。”他列举孔子作《春秋》等事例,论述了舆论与名誉、名誉与气节之间的关系,主张有识之士应当珍惜自己的名誉,鄙视那些只谋求名誉,不计及实事,欺世盗名之徒:“若夫汲汲于名犹汲汲于利之徒,日惟名誉之是谋,不遑计及实事,虚声盗世,眩世眩俗,以淆乱风气者,是名誉之罪人也。”他告诫世人,要以正义为准绳决定如何行动,不要“幸存邀名之心”,相信“千载之下”历史会作出公正的结论。这不正是周恩来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2013年,是周恩来入学南开中学100周年,南开中学语文学科的老师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的专家们通过笺评周恩来中学时期的作文,向敬爱的周总理奉上一瓣心香。

延伸阅读

海军说(节选)

(周恩来 一九一五年冬 时年17岁)

民国承之执政,在野者据此两种优劣于是有扩张海军之议。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或曰:吾国之良港既已租出,财政又复困艰如是,练海军者将徒空言也乎?曰:是,又不然。夫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虽今日耗无限之金钱,亦所不恤。借债练军固属不可,然以国家之税练国家之军,又奚不可哉?至军港之佳固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又何非吾国主权所及之地耶?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

【周恩来教师评语】

笔酣墨饱,气势汪洋。青年有此文字,后日必不可限量矣,勉旃。

选自《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

(责编:常雪梅、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