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资料照片)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
——周恩来《或多难以固邦国论》 一九一五年冬 时年17岁
2月27日,《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由人民出版社在京首发。该书辑录了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期间完成的教师布置的作文,包括论、记、传、启、书、序言、感言等诸多文体,计52篇7万余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
1913年2月,周恩来随四伯父周贻赓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就读。从15岁到19岁,正是一个年轻人思想、性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言为心声,从周恩来中学4年所撰写的文章中,一个敬业修身、忧国忧民、探求真理的青年革命者形象逐渐变得高大而丰满。
从考入南开学校开始,周恩来就陷入物质生活清贫、苦寒的窘境,其求学费用主要靠四伯父供给,常有不济。但他以艰苦朴素为荣,一心向学,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师长的喜爱、同学的尊敬。毕业时,同学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造成斯绩。”时任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更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1916年5月6日,在有260名同学参加的作文比赛中,周恩来以一篇《诚能动物论》荣获第一名。在这篇文章中,周恩来开宗明义,指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崇诚信、弃诈伪。在列举了中外历史上一些名人政绩后,深刻地阐明:“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极严,期以一人之手欲掩天下目者,实不营作法自毙,以诈为利,以伪为真,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文章结尾,他将矛头对准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虚伪可惑少数人,惑人类一时,不能惑人类最长时期”,统治者欲驱使人民的“生命脑力以供一二私人之指挥,其智可悯,其愚不可及也”。阅卷的所有国文老师均对此文激赏不已,批语道:“识见高超,理境澄沏”,“用笔之遒劲,布局之绵密”殊为罕见!作为南开创办人和校董的严修欣然题匾额“含英咀华”以示嘉奖。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并获得“国文最佳者”特别奖。
1920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旅欧求学前夕,亲手将这些作文手稿装订成册,装于一箱,交由同学代为保存。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经历了战争年代考验的手稿,由好友后代完好地送回到主人的手中。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邓大姐将这箱革命文稿送交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南开中学党委书记孙海麟表示,通观周恩来的作文,内容大体可分为“表爱国之志、述史籍之理、说人生之道、记亲历之事、传人性之美”等方面,“虽然岁月不居,这些文章依然发散着穿越时空的光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