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谨慎使用回忆录和口述史料

沈志华
2013年03月11日07:50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转引过去公开的和内部的报刊资料

  转引当年报刊杂志资料的重要作用无需赘言,笔者在疏理史料时就是逐日对照《人民日报》,从而解决了大量问题。这里主要谈一个极有史料价值的内部刊物——新华社《参考消息》编辑部编辑发行的《内部参考》。这个刊物当年是仅供中共高级干部阅读的,其中报道的国内外重要新闻,一般都是公开报纸甚至《参考消息》上都不予刊载的。

  除了对国外情况的报道外,《内部参考》还大量刊登了国内各地区的民情,既有各级党政军和社会团体的工作情况,也有社会各阶层情绪和反应。尤其是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前,这个刊物提供的信息不仅数量极大,而且内容真实,是了解社会基层活动的绝佳材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所幸《内部参考》现在已经成为史料,在海外一些图书馆或资料室都有收藏,并可以大量复印。

  ◆谨慎使用回忆录和口述史料

  目前,中国出版的大量回忆录以及作者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是当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在历史研究中,需要研究者本人找到对历史的感觉,而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场景、气氛和当事人的感受,却往往无法见诸于档案文献的白纸黑字。所以,这种感觉在呆板的档案文献中是很难找到的,这就需要依赖当事人的叙述进行弥补。过去曾有一段时间里,有些重要会议,包括政治局会议,一般是不允许做记录的,但有的与会者因为工作需要有时可以做个人记录。这些材料也是查阅档案无法替代的——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吴冷西的回忆录。但是,回忆和口述史料也有一个重大缺陷,很可能因时间久远,记忆模糊,或受到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干扰,当事人所述情况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有些人写回忆录,有条件核对档案记载,又具平常心态,这比较让人放心。但也有很多人是单凭自己的记忆或好恶,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引用时特别谨慎,办法就是尽量与相关的文献史料进行比较和鉴别。

  ◆充分利用俄国解密的档案文件

  近年来,俄国档案解密和利用的情况已众所周知,其重要性对于研究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历史尤其值得注意。这不仅在于中国此期间的发展与苏联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受苏联影响甚大,而且在于中国档案资料的缺憾往往可以从俄国档案中得到弥补。且不说斯大林在世时,中苏两党会谈时,不许中方当场做记录,就是后来有了记录,中国目前公布的也是极少数。例如,在笔者收集的俄国档案中,有关1949-1952年刘少奇的谈话记录和电报共17件,而目前中国出版的《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4卷本,只收入了2-3件。再有,对比中苏双方的记录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时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大量使用俄国档案研究中国史,或许也可以看做笔者在史料引用方面的特点之一。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编:孙琳、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