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拱卫“杨宝木”:走上创办票房这条路,源自一次雅集
“胜友会”是京城一家名票房,影响力早已越出票界,在梨园内行里也是口碑载途,它的创办人就是杨洁。儿时接受的家教,分别主宰了杨洁的前后半生,文与体在她身上实现了完美结合。
祖父母都是戏迷,家里那时有收音机,每遇京剧演出直播,杨洁就负责调收音机,逐渐也熏出了感觉。老上海请人看京戏是招待贵客的规格,杨家在剧场有常年包座,大华路上的洋房里也时常有名角儿做客。“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程砚秋,他在家教我几个姑姑戏,人非常胖,但是很窄的地方一提气就过去了,那时觉得这个胖子很好玩。”虽然觉得程砚秋好玩,杨洁却没和他学上两口,倒是夏梦为程腔迷倒。或许还是性格因素,杨洁不喜蛾眉粉黛,却独爱老生的古韵苍凉。“我第一段学的就是老生戏《乌盆记》,从此就挂上髯口,蟒袍玉带地演起了帝王将相。”
京剧“四大须生”有一位杨宝森先生,堪称梵高式的“苦情艺术家”。生前潦倒困顿,身后却赢来追随者众,杨洁就是其中之一。她给自己取的艺名叫“杨宝木”,甘做杨派森林中的一木。杨洁客居香港的日子,杨宝森也恰巧盘桓在此,当时最便宜的戏票5元一张,每逢杨宝森演出,杨洁就找母亲要上5元钱去看戏:“我在剧场外面见过一次杨宝森,人很清瘦。回到大陆后,一次比赛结束途经武汉,听说杨宝森在演出,我步行50分钟去买票,他的艺术太高了。”
前半生征战赛场,加上特殊年代的蹉跎,杨洁真正开始研习京剧还是50岁以后的事,而她走上创办票房这条路,源自在一位老领导家的一次雅集。1987年,这位老领导的夫人邀请京剧界的几位名流到家吃涮羊肉。席间,张君秋提出成立政协京昆室的建议,并请杨洁玉成此事。杨洁说,自己已离开政协,不合适参与此事,但可以办个高水平的票房试试。之前,她的弟弟、香港著名琴票杨铭新和姐姐夏梦等人,在香港成立了一个胜友会票社,杨洁酝酿在北京也办一个胜友会。
北京胜友会可真是名副其实,落成第一天就是胜友云集,冠盖如云。张君秋、李鸣盛、赵荣琛等京剧名家来此吊嗓,恢复一些不常动的冷戏。冯牧、谢添、朱家蟳等文化大家的加盟,使得胜友会的文化品位卓然于一般票房。
京剧票友的最大特点就是执着,超乎专业演员的执着。杨宝森的唱,佐以杨宝忠的琴、杭子和的鼓,并称“杨氏三绝”。杨洁力求自己的演唱达到临帖的境界,请来杨宝忠、杭子和的得意门生李芝祥、冯洪起两位“大内高手”帮衬,其余乐队人员也是京城梨园一时之选。自己的姑父、杨派名须生汪正华,京剧研究大家刘曾复教授和名演员李舒,三位老师悉心传授,杨洁的技艺成长迅速,曾在香港和京剧名家刘长瑜进行过商演。刘曾复看过杨洁的演出,给了两个字的评价:不俗。杨洁受宠若惊:“能得到刘曾老这样的评价,够了。”生活中的杨洁,简单到了极点:“吃饱穿暖就行,不要在这里多费心思。”
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玩戏。杨宝森遗响凡三十六出,杨洁已然全部 “抄写”一遍。不计名利,以艺会友,这是胜友会一以贯之的宗旨。每年胜友会的演出,是伶票两界关注的大事,杨洁领衔,众星拱月,一出出灯彩佳话就此产生,其中多数如今已是广陵绝响。杨洁玩戏玩出个“杨大胆”的绰号,她不但学习演唱,还学习文武场面的伴奏,并带领胜友会走出北京。天津、上海、温州……乃至大洋彼岸。在华人社会,但凡熟悉京剧的朋友,几乎没有不知道胜友会英名的。
杨洁说,这些年办票房花的钱可以买个大house(房子),可自己从没觉得心疼:“胜友会的人都是这样,那么多名演员、音乐家在这里为票友辅导,从没问过报酬。一个人临时有事来不了,马上就有别人救场,胜友会聚人气啊。”
今年,胜友会走到第25个年头了,杨洁正在筹划25年大庆的活动,这也将是她最后一次举办大型活动:“精力支撑不下去啦,今年算是收官,以后就是小范围玩玩,我肯定要坚持到曲终人散那一刻。”
灯火阑珊的时刻,老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成了饭店最后的食客。杨洁说:“我没有文采,这些故事自己写不好,麻烦你了。如今的上海,怕是没有几个人晓得 ‘杨家将’喽。”是啊,唯物辩证法就是这般不饶人!夏梦移居加拿大之时,金庸曾于《明报》留下这样的辞章,在记者看来,倒也不失为对“杨家将”的判词: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