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中法女篮比赛前周恩来接见队员(右三为杨洁) 《珠帘寨》杨洁饰李克用 杨洁与夏梦(右)
【人物简介】
杨洁,1934年生于上海。新中国女篮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电影《女篮五号》中林小洁的原型。1953年起,先后在中南区队、国家队和北京队效力,曾获第一届全运会冠军、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1963年任国家队教练,1972年任国家体委科研所研究员,编辑《篮球技战术汇编》、《中锋技术》等体育影片。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篮球运动50杰之一。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妇孺皆知。这个称谓已不单单是一段传奇,早已化作一种符号。千百年来,若有杨姓家族做出过人之举或爆得大名时,大家便不吝以“杨家将”的名号冠之。
几十年前的上海,也有这样一个家族,实业领袖、洋行职员、体育健将、电影明星,这个家族搜罗殆尽。圣约翰、培罗蒙、共舞台,这些老上海的文化印痕,伴随着这个家族的日出日落。曾几何时,全家老少出没静安寺、南京路时,沪人都会惊呼一声:杨家将来也!今天我们揭开的是一段家史,也是一段旖旎璀璨的海上往事。
上海滩鼎鼎有名:“讲‘杨家将’的故事,你们5000多字可不够写啊!”
体态魁梧,满头华发,一杖拄地,宽厚的声线颇有几分阳刚之气,“你好,我是杨洁。”在师辈的援引下,故事的讲述者如约赴宴。冬夜京城,窗外银装素裹,屋内红烛秉照,记者“一杯薄酒奉劝君”,引出老人“忆昔当年五凤楼”,“讲‘杨家将’的故事,你们5000多字可不够写啊!”
若按身世论,杨洁可称“富N代”。姑苏城,混堂巷,有一座杨府,耕读为本,诗书继世。杨洁的先人杨延杲,乃乾隆御笔钦点状元郎。逮至杨洁祖父杨叔鼎时,举家移住申城,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杨家摒弃了读书做官的旧路,走上了实业救国的新程。新一布厂、永大银行,均为杨叔鼎创办。杨洁的父亲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先供职于交通银行,后与人合开股票交易所,母亲曾是中学校花。在“优秀基因的组合”下,杨洁来到世间。
因之前已有一个女儿,杨洁的母亲很希望添个男丁。“我妈妈当时请人听胎心,认定是男孩,她很高兴,还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要是女孩我就不要了。”母亲的一句戏言,被祖母听说后惊恐不已,“你们不要,我要。”假作真时真亦假,祖母要践行承诺,刚出满月的杨洁被抱到祖父家。“我就这样和父母分开了,开始了大家族的生活。”
杨叔鼎在大华路(今南汇路)上购置地皮,营造起自家的花园洋房,十几位子女当时大多尚未嫁娶,一家人便住在一起,好在有61间房。“杨家将”的称谓不知何人何时所起,反正逐渐在上海就叫开了,可能与这家人身材高大有关。杨洁说,“杨家将”喝酒在上海滩鼎鼎有名:“我小时候,家里来客人,叔叔们就喊我去喝一杯,算是表演项目,家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好酒量。”
杨洁的小学、中学均就读于教会学校,当时正值日寇侵华,祖父不让家人轻易外出,就想办法给他们找事做。“体育和音乐是爷爷钟爱的,全家人就围着这几件找乐子。”因为担心游泳溺水,踢球断腿,杨叔鼎觉得篮球是最适宜的运动,便在自家建起了篮球场,又购置了西洋乐器和京剧场面,聘请教师上门辅导,每位孩子依据兴趣自行选择。老人的这种安排本是出于家人安全的考虑,但无心插柳的事情总是不绝如缕。杨洁的3位叔叔后来都和女篮运动员共结连理,一位姑姑嫁给了杨派名须生汪正华,而最大的意外收获,就是造就了杨洁这颗体育明星。
捡来的“女篮五号”:“我天生扁平足,蹦起来火柴盒这么高,谁会想到我能搞体育?”
谢晋执导的电影《女篮五号》中的主人公林小洁,生活原型就是杨洁。从国家队到北京队,杨洁始终穿着5号球衣,因她球风奔放,注重实用性,谢晋便选中她作为电影原型人物。“我进入国家队时,原来的5号退役了,正好这个号码空着,就归我了,从那以后到退役,我就一直穿着5号。”谢晋最初是想启用运动员本色出演,因拍摄时间需要4个月,队里考虑会耽误训练而作罢。《女篮5号》播出后,杨洁的生活也变得热闹起来。“那时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要敬酒,要合影,其实挺不好意思的。”
老上海有一支“大华篮球队”,队员都是圣约翰的毕业生,“杨家将”是其中的主力,而杨洁是负责看球衣的球童。久而久之,长辈们也开始教她打球,但只是锻炼身体,况且杨洁的自身素质并不适合搞体育。“我天生扁平足,蹦起来火柴盒这么高,翻跟头都不会,谁会想到我能搞体育?”
杨洁走上体育之路纯属偶然,这一切始于香港。1947年,杨家迁往香港,杨洁的父亲在香港开办了大新银行,她和姐姐进入圣马力诺书院读书。杨洁有个习惯,所有功课都在学校解决,书包不带回家,但这也给她招来点麻烦。圣马力诺是教会学校,杨洁当时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老舍文集》,结果书被同学发现,报告了学校。校方认为杨洁有共产党背景,令其交待。年轻气盛的杨洁受不了无端怀疑和思想钳制,借故拖延了几天后,她向家里表态,自己在圣马力诺待不下去了。父亲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实业家,他认可女儿的决定,安排其转入香岛中学就读,命运也在这一刻悄然发生变化。
那时新中国已成立,杨洁想回大陆考大学,她的志向是学工科。“香港只有一所港大,太难考了,大陆高校多,我继承了家里的爱国思想,立志做一名工程师,为建设祖国效力。”在香岛中学读书时,杨洁被学校的体育教练和校长看中,选入校篮球队当中锋,这支队伍还得了港九地区的冠军。1952年,中央体训班和八一队同时到香港选人,两家全都相中了杨洁,可一门心思考大学的她委婉拒绝了。杨洁说:“从事后分析,香岛中学的教练和校长很可能是地下党员,开始动员我回内地参加职业队。”1953年,国家队第二次召唤,杨洁应命了。
回到大陆,杨洁先参加了中南区队,一路打着比赛进北京。既然先天条件不好,怎么成为篮球国手呢?“我这个人做事就是抓重点,既然吃了这碗饭,就得端得起饭碗,好在脑子不笨,有股琢磨劲儿。”杨洁相信实践第一,不论赛场上对手的强弱,杨洁都要与之过招。“碰上强队,我要求自己对抗。遇到弱队,练我的弱项。哪场比赛都拼尽全力去打,不浪费机会。”靠着琢磨的劲头,杨洁在赛场上驰骋了10年,中锋策应、勾手投篮是杨洁的强项。她笑称,球风也是性格决定的,自己虽然每场能打出几个漂亮球,但也总得犯几回低级错误,天生就是个粗枝大叶的人。
杨洁虽是误打误撞进入体育界,但这份情缘却在她生命中延续下来。丈夫是上世纪50年代的摩托车国手、新中国第一批赛车教练。长子继承了她的篮球事业,如今在北京体育大学任教,孙子也走上了球场。至于是否让第三代继续从事职业体育,杨洁倒不强求。“孙子打球我从来不看,一是做老人的担心他受伤,二是怕他打得臭,丢人。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