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曾山和邓六金的红色恋情

王树恩
2013年03月14日15: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家教严厉 约法三章

艰苦朴素 发扬传统

全家在上海团聚后,曾山给孩子们开了个会,给他们讲以前的革命历史,讲江西土地革命,讲皖南抗日的困难,讲山东打仗的艰辛,强调现在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本质不能变。曾山是个和蔼可亲的家长,可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给孩子们规定了几条生活原则:一是吃饭吃饱、不饿肚子就行,不能挑三捡四;二是穿衣服能御寒、不冷就行,衣服破了补一补,大的不能穿了小的穿,不能和别的同学讲吃比穿;三是要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干,不能依赖别人;四是要和同学搞好团结,互相帮助,与人为善;五是现在都在上学,要比就比好好学习,看谁学习好。

一到星期天,曾山就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对孩子们说:“我们小时候家里穷,不能供所有的孩子上学,没文化。后来我们都是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你们现在很幸福,赶上了新社会,有学上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平时,孩子们看到别家孩子由爸爸带着上公园、看电影或出去游玩,可曾山从没在节假日带孩子们出去玩过。

1952年,曾山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全家从上海搬到北京,住在东四九条的一个院子里。

在北京时,孩子们住在学校,星期天回家。曾山对孩子要求很严,每个月孩子们的零花钱,大的给一元钱,小的给伍角钱,主要用来买点牙膏、牙刷、肥皂什么的。曾山要求孩子们不要乱花钱。他说,别说没有钱,即使有钱,也不能让孩子乱花,养成坏毛病,艰苦奋斗是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

他经常给孩子们讲:“在旧社会,我们吃饭穿衣都很困难。现在你们长在新社会,虽然吃穿不用发愁,但不能忘本。”一次,一个孩子回来说:“有人笑我,说我是干部子弟,还穿补丁衣服。”曾山对他说:“穿补丁衣服有什么关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就是好传统。”

曾山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但是他一直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他不让孩子享受特权,而是让他们继承艰苦奋斗的传统。曾山和邓六金共有7个子女,大女儿、二女儿分别在工厂当工人,后来二女儿考上了华东纺织技术学校,在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红旗手。大儿子1958年考上了大学,从小没有书读的曾山特别高兴,他对儿子说:“你是家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好啊!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非常有用,将来建设国家必须要有科学文化知识。”“文化大革命”中,曾山还支持大儿子到广东的农场下放锻炼。二儿子没有考上高中,曾山不是托人找关系让他继续上学,而是支持他到北京化工厂当工人,他说:“当工人是光荣的。你过去没有吃过苦,能不能干得好,那还不一定。这是一个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儿子开始上班抡大锤,回家后累得不想动。曾山一直鼓励他,要他坚持住。儿子果然坚持住了,而且练出了一身好筋骨,年年拿奖状回家。三儿子毕业后,原来是选送去东欧留学的,后来情况变化,考上四川空军工程学院,先到部队当兵。他给家里写信,希望能回北京上外语学院,不愿在部队。曾山知道后回信说:“参了军就要服从组织,哪能想上哪儿就上哪儿?”让他安心在部队锻炼,做个合格的战士。小儿子在学校读书,不久也应征入伍了。小女儿也想去当兵,可女兵名额很少,加上她眼睛近视,体检也通不过。曾山和邓六金商量,想让小女儿留在身边,也好有个照应,但小女儿性格很要强,参不了军,就要去建设兵团,他们也只能支持她和班里同学一起报名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由于表现突出,小女儿被评为“兵团模范”。曾山在给女儿的信中说:“你是在艰苦环境下出生的,能生活到今天来之不易。一定要跟党走,干一辈子革命。”

曾山和邓六金就是这么言行一致地走过来的。他们从参加革命的第一天起,便把自己交给了党的事业,身体力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们虽已双双离开我们,但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的永久财富。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