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侯波:用镜头浓缩一段历史(图)

王建柱
2013年03月15日14:35   来源:天津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摄影双璧”爱到深处情更浓 一生创作捐献故乡

说到和侯波的感情,丈夫徐肖冰曾说过:“我和侯波的感情这么深,是因为我们经历过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经历过‘文革’是与非的考验。”的确是这样,他们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心始终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他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共同走过了数不清的政治的、自然的风风雨雨。

“文革”期间,侯波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先是在新华社机关挨斗,后被下放到山西新华社干校改造。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作为一名摄影师,她只是在真实地记录历史,怎么突然就成了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分子。侯波后来回忆说:“在那样的处境下,徐肖冰的关爱,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使我感受到了丈夫和家的温暖。”1973年干校解散,她回到北京新华社印刷厂车间继续劳动改造。凭着一个女人的坚韧与刚强,她咬牙硬是挺了过来。直到1977年春天,组织上取消了对侯波的不公正待遇,安排她到新华社图书馆工作。这一时期,徐肖冰也同样失去了从事摄影的工作,被下放到北京大兴的一个干校劳动,后来在周恩来的关注下才被解放出来。1989年,徐肖冰担任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侯波、徐肖冰被人誉为“摄影双璧”,两人的“红镜头”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档案,起到教育和激励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作用。同时,他们又都是知恩图报的人,他们把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国家和人民的培养。退休之后,他们将一生创作的珍贵电影作品、摄影作品以及收藏品2700多件捐献给了徐肖冰的故乡,由当地政府建造了全国首家以摄影家名字命名的摄影艺术馆。

对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徐肖冰和侯波更是乐此不疲,只要身体允许,他们总会积极参加。如今,徐肖冰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侯波现在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尽最大精力把亲历的历史传给下一代,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赤诚信念永远不灭。她经常对来访者说:“年轻时有人称我侯科长,毛主席说把那个‘长’字去掉吧。我牢记在心。”在中南海时,她是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在新华社当摄影记者,她连记者都不自称。当人们将各种荣誉赋予她,甚至称她为摄影大师时,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只是微笑着摇摇头:“我只是一名工作人员。”

(责编:常雪梅、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