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蝗”功勋
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太行区共抽出7万多人参加“打蝗”战役,消灭蝗虫14.5万余斤。
中共左权县委提出了“要牺牲局部利益,保护太行山的庄稼,把蝗虫消灭在左权境内”的口号,组织7000人,昼夜奋战,在短短10天内,消灭蝗虫336万余斤,抢救庄稼9000余亩,受到边区政府通令嘉奖。
1944年5月10日,由于焦家屯蝗蝻猖獗,河南林县剿蝗指挥部组织1万多人前去援战,在800多亩的田野上进行灭蝗,仅1天时间,就捕捉、火烧、土埋8.4万余斤。
涉县从开展灭蝗运动以来,平均每天出动20480人次,历经220天的战斗,消灭蝗虫11.5万余斤,从蝗虫口中夺回粮食6224石。
根据地还在群众中树立了一批灭蝗英雄,有平顺的白汝林、安阳的吴守身、沙河的曹三禄、涉县的孟祥英、磁武的郭凡子等。其中,孟祥英和郭凡子都是妇女中的模范和代表。作家赵树理还将孟祥英的事迹,写进了文学作品《孟祥英翻身》。
在“打蝗”战役中,群众“发明”吃蝗虫度荒的办法。在那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的年代,很多人因饥饿尝试吃被烧死的蝗虫,觉得味道不错,就一传十十传百。后来,《新华日报》(太行版)的记者获悉后做了“蝗虫好吃”的报道,很快蝗虫被当做一种食物流行开来,人们在这当中还“创造”了多种吃法,煮着吃、烤着吃、晒干储存起来吃、蝗虫晒干磨成粉掺到米糠里吃等等。有的人就是靠吃蝗虫度过了饥荒,像涉县孟会顺的父亲,饿得躺在炕上,已经不能动弹,不得已,只能靠吃蝗虫维生;孟祥禄的爷爷在饿得快要死了,万般无耐吃起了蝗虫维生。虽然非常悲哀,但他们都免于饿死……
太行山抗战根据地的“打蝗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晋冀鲁豫边区积极发展生产和抗灾自救的一项盛举,正是经过1943年、1944年两年的“打蝗战”,基本遏制了这场蝗灾,也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灾害积极抗争的典范。
中共太行区党委在《1944年工作总结》中,这样评价打蝗工作:“我们全区规模的打蝗运动,创造了空前的业绩,表现了群众的无比的威力,表现了根据地的坚强。”
通过“打蝗战”,进一步融洽了军民关系,展现了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共同应灾,勇于抗争的良好精神风貌,也锻炼了边区政府和军队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为其在复杂的战争形势下,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奠定了强大的组织和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涉县地税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