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图书连载>>李瑞环《看法与说法》

李瑞环《看法与说法》:必须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力度

2013年03月27日09: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返回>>>李瑞环《看法与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重视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是以往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仍然要十分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

改革是动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使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富强的根本途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发展是目标。长期蒙受贫穷落后之苦的全体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发展经济。近些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按人口平均在世界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过高地估计中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每年新增加的人口即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当然,我们也反对脱离实际的高速度,我们主张经济的发展既要快速又要持续、健康。稳定是前提。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稳定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各项事业都难以进行。因此,我们提出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十分注意把握好人民群众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以便把改革可能引起的社会震动缩小到最低限度。总之,不深化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重视发展,就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保持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当然,没有改革和发展,也难以实现和保持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是我们研究处理中国问题始终重视的一大原则。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瑞典瑞中贸易理事会的演讲》(1994年5月9日)

必须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力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诞生、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问题。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我们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悉心体察群众的情绪,把握好总体受益原则和总体承受能力原则,努力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措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必须慎重地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力度,统揽全局,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力争改革在比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顺利进行。

《在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8日)

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年。这20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20年我们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基本实现温饱并接近小康,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20年是中国近代一个半世纪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极大地影响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中国今后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保持各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为此,我们将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积极性,坚持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程度三者的关系,坚持全面营造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环境。现在中国的形势很好,改革开放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会见西班牙参议长巴雷罗时的谈话》(1998年5月22日)

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说到底取决于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

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说到底取决于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有了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即使有极少数敌对分子捣乱也容易解决;而没有群众的稳定、人心的稳定,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都不可能巩固。

《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几个问题——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年4月11日)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