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图书连载>>李瑞环《看法与说法》

李瑞环《看法与说法》:能够吸引人,才能教育人

2013年03月27日10: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塌不下心来吃不了苦,就出不来名篇和巨著。

过去,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频繁,不少作家、艺术家受到冲击,很难静下来、坐下来进行创作。现在大环境好多了,但文艺界有不少人在公关、包装上花的功夫太多,在潜心创作上花的精力太少。一部优秀的作品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构思、研究、写作的。塌不下心来吃不了苦,就出不来名篇和巨著。现在浮躁感充斥我们国家,不止是文艺界,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想来快捷的、捡便宜的。毫不夸张地说,浮躁感已经演变成一种通病。

出不来精品,是不是还有别的原因呢?我想,看一个体制、一个政策、一个领导好还是不好,最大的一条,就是能不能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能不能把各方面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写文章顾虑很多,面面俱到,穿鞋戴帽,光光溜溜,油油滑滑,攥也攥不住,摸也摸不着。我们很多节目也是这样,总是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等几个人弄《宰相刘罗锅》的时候,我看了感觉不错,就告诉他们,先找个胆大的电视台放,一天放两集,越快越好。放完了老百姓都说好。我说,这个时候谁说不好谁就是和珅,结果谁也没出来说不好。外国人拍电影、电视,卖不了座,赔了钱,是因为自己的本事不大。中国一部电影、电视要是花上几千万甚至于一个亿,最后审片没通过,这钱找谁要去?所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相信中国的作家、艺术家是有本事的,是一定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的。关键是如何提供一个潜心创作的环境?如何把大家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这是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身奋斗的事情,也是需要各级领导认真研究考虑的问题。

《看望政协文艺界委员时的讲话》(2002年3月7日)

有的作品像时装一样过几天就不“时髦”了,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理论功底。

要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学习。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研究事物,指导自己的创作。我过去讲过这样的话,有的作家的作品,之所以给人的印象不深,之所以生命力不强,有的像时装一样过几天就不“时髦”了,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理论功底。大家都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思想家。要学习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等。要紧紧地贴近群众,了解群众,贴近生活,了解生活。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一切作品都来源于生活。要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来。

《在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上的讲话》(1991年5月26日)

创作要精心、再精心,作品即使不能看出血来,也要能看出汗来。

搞现代题材作品比较难,不能求全责备,要求过于苛刻,弄得作家缩手缩脚,这样作品就出不来了。同样,对历史题材的创作,有点问题领导要担待,社会有关方面也要理解。历史戏要以历史为客观依据,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正规的史书。因此,不能谁有点不满意,谁就找来,谁一找就不能写不能演。如果写满族,满族的后裔就找来了;写曹操,曹操的后代也找来了;写严嵩,严嵩的后代也找来了,那历史戏还有法写吗?再说,一出戏里如果都是好人,没有对立面,戏能立得起来吗?没有矛盾纠葛或矛盾很小,就没有艺术效果。我们说文艺创作需要社会的理解和谅解,需要领导的支持和担待,这丝毫不排除我们要求文艺工作者创作要精心、再精心,使我们的作品即使不能看出血来,也要能看出汗来。一部作品如果连作者的汗珠儿都看不见,稀里糊涂地拼凑一番,还要叫人去理解、担待就不好了。

《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1992年1月23日)

不论是搞创作的,还是搞表演的,都要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一点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就领导来讲,创造宽松环境是个首要问题,而就文艺界自身来说,则重点应该解决精神状态问题。现在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精神不够振奋,事业心很差。我举两个例子:先拿读书求知来讲,古人向有“知书达理”之说,诗圣杜甫就讲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历史上的伟大作家都有着非常渊博的知识。像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充分表现了作者知识的渊博。他不仅对于诗词歌赋、绘画、工艺美术,而且对于建筑、园林、花卉、医药、烹调以及农业知识等等几乎样样精通,无所不晓。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是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郭沫若少年时代,就可以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全部背出来。茅盾20岁时就对“四书”、“五经”、《资治通鉴》、“九通”(清乾隆年间,将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六书与前代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为“九通”。)熟悉得很。而我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呢?据我了解,有相当多的同志功夫下得不够,有的人可以叫做不读书,不看报,这正是许多作品、表演思想浅薄、内容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两天,我找几位作家聊天,大家讲了这样一个意见,天津现有的作家中相当多的人功底不厚,知识面较窄,照此下去,创作水平的提高将会受到很大限制。一些老作家语重心长地提出作家“学者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下决心迅速改变,在整个文艺界形成一种刻苦学习、勤奋读书的好风气。不论是搞创作的,还是搞表演的,都要抓紧时间,系统地读一点书,广读博览,用人类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除了学习马列主义外,要读点文学,读点历史,既看正史,也浏览各种野史,了解古今变迁,风土人情,体察各个层次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样,在创作和演出的时候,才能真正进入角色,作品、表演才不浅薄,才富有感染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流芳后世的鸿篇巨著。再拿练功学艺来讲,不少单位存在着懒散松垮的现象,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刻苦钻研技艺、精益求精的局面。今天张君秋同志也在座。我看过他教徒弟的录像,都70岁的人了,一招一式,招招都见真功夫,那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刻苦精神,让人看了十分感动。而我们有些同志就相差太多了。大冬天练功时,老师教得浑身大汗,只穿着背心,而有些年轻同志却穿着棉大衣还喊冷。“业精于勤,荒于嬉”,没有一股子勤学苦练的劲头,没有一颗永不衰竭的进取心,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我愿意重复引用鲁迅先生告诫青年作家、艺术家的一段话:千万不要把文学艺术当作一种敲门砖,出了一两本诗集或小说集,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放弃艰苦的努力,以为用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就可以立下“空前绝后的大勋业”。我们希望文艺界的所有同志,都要进一步振奋起来,发扬坚韧不拔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努力攀登文学艺术的高峰。特别是一些有条件、有作为的文学家、艺术家,要舍得下功夫,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像一位大文豪讲的那样,蘸着自己的血和汗,写出一些跨越时代的传世之作,搞出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流传久远的戏剧和表演艺术作品。希望大家为了繁荣祖国和天津的文艺,争当披荆斩棘的先锋和冲锋陷阵的闯将。

《齐心合力繁荣文艺——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6年6月28日)

不靠高质量的东西取胜,而寄希望于下令轰,这是艺术上无能的表现。

精神的东西只能用精神去战胜,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要用行政命令去枪毙一个戏。我们有些同志有个毛病,他们不是使劲创造出好的东西去占领阵地,而老是想让领导拍板、下令把别的东西轰走。他们这样做的出发点或许可以理解,但方法不对头。你有本事,拿出高水平的东西取而代之。不靠高质量的东西取胜,而寄希望于下令轰,这是艺术上无能的表现。

《同天津市新闻、文艺、出版工作者座谈时的插话》(1989年10月7日)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图书连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