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一位《人民日报》记者眼中的陶铸

2013年03月28日09:5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变化竟是如此神速!

羊城数日,我们获得一个信息:他将调到中央兼任中宣部部长。我们回到北京后不久的8月又获知,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他被选为政治局常委,并迅速成为中央第四号人物。

这年年底,在北京某报的一个礼堂里,他接见北京一些群众组织代表并发表讲话,我奉派前往采访,又一次见到他并聆听了他的讲话。

但转眼间,即第二年的1月7日,他遭到江青等人诬陷,被突然打倒,他被指为“中国最大的保皇派”、“叛徒”、“资产阶级司令部第三号人物”,从此失去人身自由,受到残酷迫害。

我十分吃惊,才一年多时间,朝晴夜雨,变化竟是如此神速!

报告文学第一方阵中的佼佼者

陶斯亮的《一封信》发表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陶铸还没有得到正式平反,但党内党外舆论已经形成,新的路线方针也已酝酿成熟,他的彻底平反势在必然。

文章发表之后一个星期,即12月18日,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定了全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而这又成为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的依据。因此顺理成章,文学也将随此出现春天的态势。《一封信》的意义,不仅在于政治的鼓动,还在于促进文学的复苏。它透露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政治的、文学的和艺术的,它于1980年荣获“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当之无愧,也是理所当然。

《一封信》虽不是报告文学的开创之作,却是“文革”结束后报告文学第一方阵中的佼佼者。(郑荣来)

(责编:杨丽娜(实习)、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