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一位《人民日报》记者眼中的陶铸

2013年03月28日09:52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1978年12月10日和11日,《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陶斯亮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当时,本文作者是《人民日报》的年轻编辑,被指派负责整理来稿来信,收集各方反映,曾经与同事缪俊杰一起去过陶斯亮家,了解文章写作和读者反映等有关情况,并执笔写了一篇三四千字的内部情况,刊在人民日报的《情况汇编》上。

本文记述了一个记者感受到的陶铸。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发表后,一时间震撼了全国,打动了亿万读者。短短一个月内,陶斯亮和人民日报编辑部,就收到来稿来信1000多件,为多年所罕见。

那两天的《人民日报》,为读者所争看或集体阅读,许多读者边读边流泪,读到感人处,甚至号啕大哭。有读者来信说,他自己读完又读给全家人听,全家一片痛哭声。

现实生活的真实报告!

我当时是从整麻袋整麻袋的信稿中整理和撰写这篇“内部情况”,心中也是时有澎湃之潮涌起。我不断重读《一封信》,总忘不了其中的一些情状:“就要分手了,您无限深情地对妈妈说:‘我怕是难见到亮亮了,等你看到她,要告诉她,爸爸对不起她,让她跟我受委屈了。但爸爸在政治历史上是清白的,是对得起她的。希望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我相信亮亮也会这样做的。’”

陶斯亮遭受株连,被迫离开丈夫和孩子,离开父亲和母亲,到大西北生活了5年之久。父亲的遗言,她没有亲耳听到,留下永远的遗憾。这遗憾又引出让人撕心裂肺的人间与九泉的对话:“爸,你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民,而唯一属于你们的女儿,却在临死前都没能见她一面,您死能瞑目吗?”“爸爸,您的女儿是个医生,曾给许多病人看过病,曾在许多病人弥留之际进行抢救,也曾守护过许多病人与生命告别。可是,在您病中,我却没能给您喂过一次药,打过一次针,甚至在您临终之际,我都不能让您看上一眼……爸爸,女儿对不起您……女儿实在对不起您……”

这不是文学家的纯粹的主观创作,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报告!

“中国共产党员陶铸”

陶铸原是我家乡广东省委书记,我高中毕业那年,读过他的散文名篇《松树的风格》和《太阳的光辉》,十分崇拜他的文风和文采。

在我心目中,他是出色的散文作家。而他在政治上的升降浮沉,却让我十分吃惊。1966年5月,“文革”开始前夕,我单位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忽然不受中央信任,不能像以往那样列席中央的重要会议,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报社编委会感到问题严重,于是派记者到广东,想从陶铸那里了解中央精神。

我是广东人,被派跟随著名记者范荣康到广州,编辑部给陶铸写了封信,希望他予以接见。

我们未被接见,但获准参加5月19日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的万人大会,听取他在会上作的长篇报告。我至今不忘的是,他在讲话中提出要“保持晚节”问题。他用洪亮的声音说出一句举座为之震撼的话:“我个人没有别的要求,就是要求死了以后,能够在骨灰罐上写上‘中国共产党员陶铸’。”

这句话说在“5·16通知”发表之后3天,其中是否有潜台词,今人多有不同解读。但在我,深深印在心中的,则是3个“第一次”——第一次见到他本人,第一次聆听他的讲话,第一次听他如此真诚袒露心扉!

(责编:杨丽娜(实习)、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