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了公敬重孙中山先生为人,接受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民元前秘密加入同盟会,在家乡宣传反清,发展会员。辛亥革命爆发,他首先揭起义旗,佐助钮永建筹划军事,维持地方治安。当时,驻防松江的清朝兵勇,传言知府戚扬弃印出走,趁乱涌到城东信元、公和两爿典当,敲开店门,胡乱地将衣物、行李摔进店堂,强索高价,朝奉店伙战战兢兢,不敢不依。了公闻讯,当即一纸电文,传于戚扬,明确表态:为维护松江大局,由了公捐助军饷一千元,准领快枪五百支、大炮数尊,交钮君铁生,为学团讲武会之用,望太守安心办事勿恐,并望出示晓谕,以定民心。戚扬接电后,随即告示:本府督兵巡查弹压,如有土匪抢劫,当场拿获立即就地正法,如敢抗拒格杀勿论。由于措施到位,整顿有力,兵勇安稳,民心安定。松江光复,社会秩序安定如常。钮永建在松江成立军政分府,聘杨任参谋部长。
1912年,松江部分地主组织“业田会”,意在维护对佃农的剥削。杨了公同情农民,针锋相对,发起组织“佃农会”,保护佃农利益,支持佃农的减租要求,从而引起了一场农民进城要求减租减息的风潮。对此,地主对了公恨之入骨,说他“了”尽了自己的田产,还要“了”别人的田产。同年12月,杨了公与中华民国工党领袖徐企文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华民国农党,努力维护农民利益,得到四乡农民欢迎。除此之外,每逢水旱灾荒,了公常常卖字募捐,赈济贫民。
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钮永建任南京国民政府秘书长兼江苏省主席,举荐杨了公担任奉贤县长,了公邀了昔日同窗陈念慈一起上任。杨、陈二人都是书生,不娴政事,常常敷衍一下公事,就去喝酒作诗。宝山县那个何县长知道了,讽刺了公“了公公不了”,杨听了笑道:“可配一下联,成为巧对——何令令如何?”了公一介书生,枯坐衙门,“书生作吏,如坐针毡,罗掘皆空,补苴无力”,觉得做官实在无趣,三个月后,了公挂印而去,走前留下一副对联:“此去未携一拳石,再来不值半文钱。”
无官一身轻的杨了公,到沪上寓居,重理故业,鬻文卖字为生。他专门作了一副对联,“半爿砚当沿门托钵,一支笔代入市吹萧”,可谓贴切之极。可是,他居处在上海东新桥畔,本是妓女聚集地,他将居室取名“藕斋”,明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
杨了公的诗文联语,往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再加上擅长书法,因此松江城中留下了相当多的楹联,如东门外的复园,有他“拒霜容我傲,邀月慰卿孤”一联;槛北有板桥,了公作了“浅水宜垂钓,疏花入苦吟”一联。松江城中有个老媪,开一家小店铺,专售酒水和鸡汤面,味道极美,顾客盈门,了公品尝过后,连连点头,当场挥洒了一副对联:“黄酒童鸡风味,白头老妪生涯。”
杨了公生性诙谐,除上述奇闻轶事外,还有不少逸闻趣事,下面一则颇有玩世不恭之意。1917年,杨了公在报上自登讣告:“了公于正月二十一日子时无疾而终,其时儿宿空房,家中人全然不晓,但见枕边有‘二十一日子时死’七字,并有自挽联云:‘哀哀孤儿,又弱慈父一个;寥寥吊客,只有词人两三。’今日是二十日,准否尚未可知。”12年后的1929年3月5日,他在上海病逝。真假两死期,成为奇闻。
家乡民众,对于这位热心公益事业、了尽家产的老先生,十分敬重。同年12月22日,灵柩运回松江入土,各界人士在醉白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深深追念这位特立独行的杨了公先生。(李海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