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经验,以利未来的发展,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慢慢体验出来的非常有意义的道理,弄清楚以往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重犯错误,使成功的经验得到发扬。中共历史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所犯错误,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致,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不管是外国的学说,还是中国古代的学说,要用它就必须与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如果它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起来一样会失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甚懂得中国国情,特别有一段时间“左”倾领导人完全不顾国情,差点把革命断送。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深入研究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又出现脱离中国国情的局面,以至于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临危之际,邓小平出来了,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其高明之处也在于懂国情。
张老先生说,研究中共历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由于一切历史事物和现象,包括人物、事件、制度、思想,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就应该从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去考察,把它们放到一定历史范围之内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中共历史要贯彻群众和杰出人物作用的理论。无论对群体还是个人作用的分析,都要依据大量材料,不要做抽象的推论,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研究中共历史要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治史理论和方法,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有用部分。
张老先生在书中还多次指出,做学问也有一种创新精神。创新包括克服保守观念、习惯势力,冲破各种阻碍和困难。创新并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前进,抛弃什么、改造什么,发扬什么,更新什么,这又是难上加难的。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离开创新人类社会就会停滞。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意味着进步。
在书中,张老先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娓娓道来年轻人要建立一个美好的、和谐的家庭的秘诀。小时候靠父母养活,自己不能独立,但从小就应该懂事,不要任性,不要胡闹,不要闯祸,以免给家庭带来麻烦、不愉快。长大后,就要慢慢把小家立起来。要立家,先要谈恋爱。谈恋爱当然要花时间,但不要用太多时间耽误各自的事业。如果恋爱关系处理好,相互鼓励,就会各自产生动力,在事业上有大成就。家务劳动,买菜做饭、打扫卫生之类,在这方面男人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承担家务,不愿做、不会做家务的是不太合格的男人。生育并教育好子女,家庭教育对子女一生都有很大的作用,不可忽视。
人活一辈子要有理想,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张老先生说,树立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最基本的实际有两条:一是自身条件,符合自身条件才能做到;一是社会需要,只有能对社会有贡献才有意义,否则就是空想、幻想,甚至是妄想。有了理想,才能有努力方向,才有动力,才能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碰到客观的无法克服的困难,那只能调整自己的理想,做别的方面的努力。
在如何对待宽容和诚恳的问题上,张老先生可谓是将人生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着自己的感悟。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好的修养。我年轻时,不懂得这个道理,常常不让人,特别是嘴上没有把门的,说些伤人的话。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宽容的重要,逐渐树立起宽容观念。只要自己行得正,不亏心,一心扑在事业上,外界再怎样,也没什么了不起。要学会宽容一切,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多理解。整过自己、骂过自己、不理解自己的人,都有他们的目的和想法,对此不去计较;即使自己占据优势,也不去报复。李大钊说过.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自信独守的坚操”,这话非常有道理。
活着就要与别人接触,相处的过程,总会出现一定的大小矛盾。关键是自己要有一种对别人的宽容态度。赞同、支持自己的,当然没问题,关键是对不赞同、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人,特别是对错怪、冤枉、打击过自己的人,能够容忍、原谅就太难了。但为人应该努力做到宽容别人,只有宽容才能和谐。与别人日常相处要宽容,做学问,特别在交流学问中也要宽容。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可避免要交锋,坚持自己观点并不为错,但一定要有“容人并存的雅量”,不要看到或听到别人的不同观点,就说三道四,表现出不能容忍的态度.更不能讲一些难听的挖苦人的话。在这方面,年纪大的学者要做榜样,为后学者创出更宽松的学术环境。
人活一辈子,不可能不说错话,不可能不办错事,因为任何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认识不可能都是全面的,不可能都是准确的。关键是对自己说错话,办错事,采取什么态度,是掩饰或强调客观,还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错就改,伤人就道歉,是正直的人应该做到的,也是容易得到别人原谅的。勇于承认自己错误,不会被别人看不起,反倒会受到别人尊重。
“我这一辈子,不知说过多少错话,办了多少错事,也伤了一些人,确实应该自责。尤其我公开发表过许多文章,其中虽然有对的观点,但错误也不少,对后学者起了误导作用。”这些话,都是张老先生情真意切的心灵独白。
在洋洋洒洒近40万字的篇什中,处处可见张老先生唯真唯实、纯朴直爽的为人本色,平实大器、自信达观的做事态度。他对学术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对教育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都值得大家学习。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网络宣传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原载《北京党史》2013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