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阅读是一种游历——读张静如先生的《暮年忆往》

班永吉
2013年04月23日16:2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央视记者柴静说,采访是一种抵达。我觉得,阅读是一种游历。读者能从阅读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给养。阅读是一个游历书中著者精神家园的过程,就像与喜欢的人一起去游行。一路上,小溪,鲜花,激流,险滩,沙丘,绿洲,悲欢,离合;坐看庙宇的禅静,冷观山川的峻美;体察旅行的快乐,领悟智者的心语;陡增岁月的阅历,细品生活的甘苦。

近日,阅读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党建研究中心主任张静如先生的新著《暮年忆往》(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我觉得就是一次精神的游历,就像在茶舍里惬意地和“一个爱喝豆汁的北京老头”品茗、聊天。张老先生的话语亲切自然,字句直言率真。

1933年生于北京的张老静如先生从教60年,致力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史的研究与教学,治学严谨、视野宽广;张老先生为人宽厚、德高望重、奖掖后学、桃李满园,堪为学界翘楚,师者风范。张老先生为党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党史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受到学界同仁和师生的爱戴。

张老先生在自序中说,由于他是研究党史的,回忆中有关党史的事,对于学习和研究党史的读者了解已经过去了的党史学界的情况可能有点用。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就没什么意思了。另外,回忆中碰到一些问题,有的写了几句议论的话,对不对就不敢说了,如有不合适的说法欢迎批评。在书的结语,他仍然谦逊地说,写下的这些话,不见得都对,也未必都有用,仅供参考。

我作为一名党史研究部门的干部,从书中看到张老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的“道行”,值得读者深深体悟。

张老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党史专家,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在60年的从教生涯中,张老先生坚持勤奋学习,教书育人,坚持科学研究,开拓创新,辛勤耕耘在科学研究的园地里,著述颇多、建树颇多,在党史学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张老先生说,研究社会科学,一定要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搞好本学科。一定要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不食人间烟火”远离社会的人,肯定搞不好社会科学。研究历史的学者,也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对于当代社会的关注和了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就是说,既要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也要了解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既要了解城市,也要了解农村。掌握社会实际情况,不仅要从报刊上、电视上、网上了解,而且要走出去,到实际生活各个角落去了解。

在思考过去的历史时,要理性地、科学地对待,不能不顾历史的真实而胡思乱想。一定要“尊重前人”、“尊重历史”。懂得写历史必须掌握大量史料,把历史过程叙述清楚。写历史必须有充足的史料,否则干巴巴。不仅读起来很枯燥,而且也弄不清楚是怎样走过来的。治史者要对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做分析和评价。其实,任何一个人,活一辈子,不可能一件好事都没做过,也不可能办的都是好事。历史就是历史,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分析。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总会受到史料的制约,或者缺,或者不准确,甚至是假的,使用起来相当费事,有的需要考证,有的需要辨伪。尤其是回忆性的史料,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大。就拿人的记忆来说,有人记忆好,有人记忆差,加上主观认识,写出来的文字未必都准确。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