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抗战剧:拉下“神”坛才是正道

王国强
2013年05月02日10:37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这些人没想着当英雄

  滇缅抗战历时2年10个月,死伤中国军民数十万。在《国家记忆》中,战争的惨烈集中在主人公段仲仪身上,他有四个儿女两个儿媳,六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四个把生命留在了战场。在电视剧最后一个镜头里,张丰毅饰演的段仲仪缓步走上高地,眺望着硝烟散尽之后披着晚霞的远山。

  “这些年轻的孩子没想着当英雄,他们主动请缨或者迫不得已走上战场,不是奔着牺牲去的,他们也想过和平的生活,想生一大群孩子。”朱质冰把这部戏称作“人物命运剧”。

  崔永元采访抗战老兵,有这样一个感受:“那个时候,无论是民是兵,当他们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时,他们真的漂亮。他们脸上那种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掩饰不住的。”崔永元的师弟朱质冰,也在寻找“漂亮的青年”。为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条件,朱质冰先后看了六七百号演员,他说:“在生与死的战场上,我觉得太帅气、太妩媚都不合适,张自忠、戴安澜都是美男子,但他们首先是男人!”

  现实恰恰是带点酷劲儿,时不时来个坏笑,还能一边飞车一边单手持机枪扫射,最好再来点儿擒拿格斗乃至独门武功的“抗日英雄”,才是荧屏宠儿。去年热播的《向着炮火前进》,吴奇隆饰演雷子枫,造型和装备让人想起“007”—机车夹克、皮手套、雷朋眼镜、哈雷摩托一应俱全,还有喷足发胶的“飞机头”发型,让不少网友感叹“潮爆了”。

  在另外一些抗战剧里,主人公个个身怀绝世武功。电视剧《抗日奇侠》中,有人拿绣花针瞬间置人于死地,有人铜头铁臂,一拳下去能让日本兵粉身碎骨。被网友调侃为“横店名菜”的“手撕鬼子”便出自该剧。

  这些抗战剧的剧中人,外形炫丽,能力夸张,反衬出的,却是人物的内在缺失。在《国家记忆》中饰演男二号段振国的万思维说,段振国作为段仲仪的三儿子,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匪气。但就是这样一个热血男儿,和敌人打了无数次白刃仗,仍然没用过什么独门绝技。

  为了找到段振国的感觉,万思维买了章东磐编纂的同名历史书籍《国家记忆》,书里一张张黑白照片,把他带到了数十年前的滇缅战场。“当时的军人个个都很瘦弱,但让我震惊的是,有些战士看起来站都站不住,肩膀上还是挎着枪,我就对自己说,人倒,枪不倒。”万思维说,“要说段振国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带着一股‘人倒枪不倒’的狠劲儿。”

  朱质冰说,为了让人物更丰满,他们努力地寻找细节。戏里,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遇到一个身受重伤的小老乡。小老乡央求杜聿明“帮帮我”。杜聿明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帮”小老乡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后,他默默地摘下小老乡的军徽,装在衣兜里。在飞离滇西的飞机上,面对来访的记者,他一言不发,默默扭过头,拿出那枚徽章,泪如泉涌。

  “杜聿明心里肯定很沮丧,但作为军人,他不会让自己的部下看到,更不会让记者看到他这份沮丧。”回想起一年前自己饰演的杜聿明,演员丁勇岱动情地说。

  抗战剧里的日本军人大多猥琐而愚蠢,在备受诟病的“抗日神剧”中,几十号日本兵可以在几秒钟内要么被弓箭射死,要么被点穴、飞刀毙命。在横店,每天都会有数百名“日本鬼子”被消灭,以至于横店影视基地得了一个“横店抗日根据地”的“美誉”。

  《国家记忆》里的日本士兵很残忍,无恶不作,但他们并不“矮蠢笨”。在第一集里,日军别动队在短短几分钟里就炸掉了缅甸仰光港的援华弹药,同古战役中,为了突破戴安澜的第200师,他们拿战俘当肉盾,步步进逼。

  “日本兵要是不堪一击,怎会有八年抗战?”朱质冰说,他的电视剧绝不矮化日军,也没有着意刻画十分了得的日本将领。“炮火说明一切,我们的人冲上去又退下来,一波又一波倒下,我们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了,整个滇缅战争打了近三年,这还不够吗?”

  用这种手法表现日本军人,让人想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影片《父辈的旗帜》,在那部电影里,没有多少日本兵露面,但他们的炮火,夺走了一个个年轻的美国军人的生命。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