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抗战剧:拉下“神”坛才是正道

王国强
2013年05月02日10:37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抗战是一种沉重的记忆

  这两年,游戏化的抗战剧太多,让纪录片《我的抗战》的导演曾海若有些失落。“抗日战争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但一些抗战剧,武侠、言情的内容都有,有些虚幻。”万思维也不理解一些抗战剧怎么拍得像游戏一样轻松:“它让你有时笑有时叫,但看了之后没有上阵杀敌的豪气。”

  《国家记忆》里的段振国是悲情的。他的刺刀独立营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中,战士倒下一个又一个,到芒友会师时,滇缅抗战终告结束时,独立营仅剩下一个人。万思维想起那段经历,不禁仰起头,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怅惘。他觉得这场战争就像噩梦一样,去年春天回到北京,有一个月之久,他晚上做梦还会梦见自己和鬼子拼刺刀。

  片场,朱质冰在为万思维打气,他说,每次冲锋前,你带着弟兄们高喊“为国战,怯者死”。当然,牺牲疆场的都不是“怯者”。在万思维看来,这个剧要传达给观众的,是那种久违了的血性。他很难忘记,有一句台词他说得不够劲儿,张丰毅跟他讲:“小伙子,拿出你的底气,没底气你打什么仗!”

  和万思维一样缓不过劲儿来的,还有美国小伙子曹操,演了5个月的史迪威,曹操很“分裂”。从未亲自指挥过大战的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时,已经60岁了,但他很倔强,不相信英军放弃了战场,也不肯让戴安澜的第200师在孤立无援、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及早突围。也因此,他几乎让杜聿明“抓狂”。

  拍戏5个月,曹操每天有10个小时要忍受把自己扮老的“面膜”,还有铺天盖地的中文台词,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面对那段悲壮的历史。戏里,史迪威和杜聿明剑拔弩张,戏外,曹操和饰演杜聿明的丁勇岱聊起各自心目中的英雄,也会较劲儿。

  “杜聿明是丁勇岱心目中优秀的中国军人,史迪威是我心中的巴顿,我们都会带着这种感情谈戏,谈着谈着就谈出火气来了。”曹操和丁勇岱开玩笑,他说,“咱俩在这儿聊都这样,杜聿明和史迪威这样的老军人,他们当年可来真的。”

  丁勇岱演这出戏,憋了一肚子郁闷。《国家记忆》里的杜聿明,处在人生最复杂的阶段。一方面,他不得不听命于蒋介石,另一方面,他又掰不过史迪威的手腕。他违抗史迪威的命令,把数万精锐部队带进野人山的那段经历,成为一辈子洗刷不去的耻辱—进了野人山,过半数士兵再也没能出来。

  “杜聿明是个很有脾性的陕西人,但那次指挥失误消磨了他的锐气,在历史上,他可以说是灰头土脸地撤出了滇缅战场。”拍完戏已有一年,丁勇岱说起杜聿明,仍在替他惋惜。

  或许是入戏太深,曹操回到北京后一直有点恍惚。他爱好摄影,在繁华的三里屯,他拍到一个叼着烟卷、穿着一身破烂衣服的老头儿,老头儿的表情不知是哭还是笑。“和那个老头儿一样,我感觉自己和这个大都市距离太远,就像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突然闯到北京一样。”

  朱质冰也觉得一切都恍然若梦,一个剧本“磨”了4年,拍摄5个月,耗资8000多万元,随组演员400多人,从昆明拍到大理,从大理拍到瑞丽,空包弹射出12万发,仅曹操脸上那层特殊面膜,一天就要花掉2000多元。他说不清自己是拿怎样的勇气去做这次冒险的。

  他也注意到近来播出的抗战剧,越是戏说,越是穿越,收视率越高。这些片子不用精心磨剧本,也不必为了让一个外国人像原型,每天多花两千元,有些剧连日语都懒得配,日本人的普通话比中国人还标准。这些抗战剧,单集也能卖出一两百万元的高价。

  但朱质冰记得,在腾冲一条老街,一位89岁的老兵听说要拍中国远征军,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也没啥,就是国家有难,男儿上战场。”一听这话,朱质冰再也忍不住,当着大家的面失声痛哭:“你知道吗,他年轻的时候打遍了滇西战场,一条腿齐大腿根被炸断了……”

  后来,朱质冰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人民若有记忆,记得亲,记得痛;国家若有记忆,知来路,识归途。”这句话被他放在电视剧的片头里。

  “对于很多电视剧创作者来说,这么做不合算,毕竟电视剧讲市场,制片人其实也是商人。但我觉得,抗战这段历史,哪怕不赚钱,我也有责任拍出来,记录下来。”朱质冰一直想着要拿这部剧向那些远征军老兵致敬,让他感到遗憾的是,去年拍完戏他打电话到云南,采访过的十几位老兵,大都不在人世了。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