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20世纪60年代 中国外交最“硬”时期镜鉴

王红续
2013年05月09日09:22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充分体现了“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对这一段中国外交最强硬的时期进行评价,归根到底要看这种强硬外交所产生的效果好不好。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可见,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的空前强硬,其后果是造成中国在世界上的极端孤立。

我们不能只看外交行为的“软”或“硬”,而必须透过现象看实质,分析外交现象或策略手段所反映的战略意图和基本外交目的,而且要有一套评估外交行为的恰当标准。有理、有利、有节,就是我们对中国外交 “软”或者“硬”进行评判的正确标准。有理是指中国外交“软”或“硬”的理由是否充分:第一,是否基于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包括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第二,是不是符合道义准则,比如周恩来所倡导的“友好当先,抵抗在后”、“决不开第一枪”原则,以及毛泽东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自卫方针。有利是指中国外交“软”或“硬”所依据的客观形势,特别是在力量对比上是否占据优势,能否掌握战略主动权,有没有一套灵活的策略手段,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等。有节是指中国外交“软”或“硬”都要有所节制,有底线和顶线,强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遵循中庸之道。在衡量外交的“软”或“硬”时,要掌握道义与利益、柔和与刚强、战略与策略、目的与手段间的辩证关系,要领悟以柔克刚的外交艺术。

一个国家陷入孤立境地,恰恰违背了外交的主要目的,即与世界上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和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孤立状态更不符合外交的基本战略目标,即为内政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国际环境。

国内许多人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处理许多问题上,包括处置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上的软弱,主要是因为执行了邓小平倡导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实际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正是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有理、有利、有节”原则。也正是因为遵循了这个外交方针,才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中国更好地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实现迅速腾飞。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