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左四)为联名提案的四位老委员颁发政协会徽铜盘。左一为阳含熙,左三为郑孝燮,左五为罗哲文,侯仁之先生由长子侯方兴(右二)代表。
1986年3月,在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期间,文艺界、社科界委员住京丰宾馆。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先生见委员中高龄者众多,然而心情舒畅,谈笑风生,共商国是,即兴作《年龄歌》:“九十可算老,八十不稀奇。七十难统计,六十小弟弟。五十四十爬满地,三十二十睡在摇篮里。”罗哲文先生时年62岁,甘当小弟弟,唱和曰:
腾腾一月聚京丰,国是同商兴意浓。花甲古稀谁说老?八旬九十正春风。国是同商又一年,五湖四海共婵娟。尧天舜日春常在,喜煞群翁不老仙。2013年5月14日,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逝世一周年。本文两位作者回忆了追随、陪伴罗老的几个片段和他与政协结缘60年的过程,以纪念这位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的老委员。
1985年,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生态学家阳含熙先生、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先生、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提出了一份名为《我国应尽早参加“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利于我国重大文化和自然的遗产保存和保护,加强我国在国际文化合作事业中的地位案》。
正是这份提案,拉开了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帷幕。
200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0周年。在“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纪念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为四位老先生颁发了精美的政协会徽铜盘,表彰他们作为政协委员为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力倡大运河申遗
就在这次座谈会上,罗老提到,大运河与长城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应该同属于《世界遗产名录》。
他透露,几天前他和郑老以及杭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联名给京杭大运河沿岸的18个城市市长写了一封信,呼吁用创新的思路加快大运河申遗的进程。罗老讲到,全国政协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希望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大运河申遗进程中发挥作用。
大运河申遗涉及多个省市、多个部门,18个运河城市市长只有两个对申遗信有反馈,当前最重要的是引起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罗老提议,能否像当年一样,请政协委员联名写一个提案,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呼吁这件事情。然后组织较大规模的考察调研活动,造成一定声势,通过媒体做好宣传,将调研成果上报中央。
经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会议、全体会议研究,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专题调研列入委员会2006年重点工作,由刘枫、程世峨两位副主任负责。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刘枫副主任领衔58位委员提出《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
两会结束后,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即着手大运河全程考察和杭州研讨会的筹备工作。
罗老得知消息后,主动请缨到运河城市先期调研。3月17日至22日,罗老与郑老、朱炳仁先生先后在杭州、扬州运河段考察,得到王国平、季建业两位书记的热情接待,共商运河申遗大计。随行的央视二套记者制作了一期节目:《大运河:21年无缘世界遗产》。罗老在接受采访时说,政协搞了提案,把这件事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力量,共同为申遗做努力,大运河申遗这件事有人管了。
罗老上塔了
“五一”假期,罗老在住宅小区骑自行车,突然脚蹬子断裂,从车上摔下来,膝盖磕破了一大块。
得到消息,我们吃了一惊,马上要去看望。罗老答复,只是碰破点皮,照常走路,无大碍。5月12日,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从北京出发,见到罗老时,才看到他的小腿结满了血痂。考察的前半程,由于腿伤,罗老步履有些蹒跚,我们想让他多休息,但罗老总是摆摆手,笑笑说:“没事!”路途中有几次在船上,我们看到他把裤腿挽起来,晾晾伤口。
一路上,罗老使了多年的手提包不离身,包里装一些随身用品,脖子上挎一架照相机,一只手再拿一架照相机。罗老坐在1号车车门旁的座位上,大家抢着要帮他拿包,他不让;请他到车里边入座,他不肯。一停车,他很快下车,举起照相机拍河道、拍古建,留作资料。为争取拍到没有人影的景物照片,一般情况下他都是抢在前面;如果人多了,他就耐心等待落在最后。四辆中巴车60多人的大队伍,再加上有些地方围观群众很多,有两次大家都上车了,才见他从老远的地方急匆匆赶过来。
罗老主持或参与了许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全国的文物点大部分他都去过,有些点去过几十次、上百次,但他每到一地,都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亲亲热热,百看不厌。15日,考察团来到临清舍利塔,据说罗老带着徒弟前两年刚维修过这座塔。因行程紧、人员多,通知大家不要登塔,只在周边看看。正在听讲解员介绍,一位工作人员跑过来说,罗老上塔了。塔高54米,九级八面,塔内窄窄斜斜的梯道只容得下一个人通过。出于对老人年龄和腿伤的担心,我们立即赶过去,却见罗老与几位委员谈笑风生地从塔上走下来了。
继2006年京杭大运河考察之后,2007年的隋唐大运河考察、2008年的分省调研和通州论坛、淮安论坛、淮北论坛,罗老都全程参加,每次都发表演讲谈自己的最新认识和体会。为了深入发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扩大宣传影响,罗老亲笔写信给王蒙主任,请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携手征集编辑《中国大运河》画册,并为画册题签。
大运河申遗是罗老晚年倡导并倾心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