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政策,总的来看,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前的“不承认”、“不接触”的反共政策;太平洋战争后到1944年底的“接触”、“联共”抗日政策;1944年底到日本投降及其以后的“扶蒋反共”政策。本文试图对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接触”、“联共”抗日政策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力图说明美国在抗战时期对华政策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蒋战略目标的矛盾,促使美国改变对中共的态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亚洲战略便受到日本帝国武装侵略的根本性挑战,迫使美国亚洲战略重心转移到对付日本方面来。这时期中国战场军事地位在美国看来是十分重要的。战争期间,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割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可见,在罗斯福心目中,中国的军事地位是多么重要。然而,中国战场的实际情况却使美国政府大失所望,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结果。著名作家韩素英曾这样回忆当时情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军事委员会一片欢腾,蒋介石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口里哼起了一段京戏的唱腔,并且整天向圣母祈祷。……在他们看来,美国的钞票和装备源源不断地流入……而这意味着美钞跑进官吏的腰包,跑进军队司令官的腰包,意味着枪炮运送到胡宗南手里,以便将来攻打延安。”于是乎,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怪诞”现象出现了。美援物资一旦到了蒋介石政府手里,不是为了抗战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将来消灭“心腹大患”共产党。这样,美蒋双方的战略目标不是统一而是对立的。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史蒋矛盾”。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迫使美国改变过去对中国的看法,而用现实的眼光看待中国问题,看待中国的共产党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所进行的有效抗战事实,促使美国政府萌发进行军事合作的念头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即举兵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形势和战争特点,开展广泛的对日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深重的打击,牵制了大部分日军。据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共作战12.5万多次,毙伤日伪军达170多万人,牵制了日本侵华兵力的半数以上。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抗日活动,促使美国政府开始认真看待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利用共产党的抗日来增加中国战场的军事作用,是美国改变过去“不接触”态度而主张与中共建立联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