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尼克松访华期间的卫星通讯和电视媒体的报道安排,中国不仅同意在中国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转播尼克松访华实况,而且还同意美方增加随访记者,将来访人数由367人增至374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中方决定买下美国卫星地面站全套设备,然后再租借美方使用,并签订了合同,租金607038美元,规定设备安装调试后,经中方批准美方方能使用,按记账办法收费。估计可收回50多万美元,同租金相差不多。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种交易游戏,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肃的主权原则。
尼克松访华的电视报道给中国的电视发展带来了若干方面的影响:一是让中国的电视工作人员了解到美国先进的卫星电视报道技术,二是引发了中国方面考虑引进国外先进的电视技术取代中国的自主研发,三是打开了中国电视界与美国电视及其他欧洲发达国家的业务增长的交往。
1972年1月7日,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定于2月21日来华访问。尼克松访华摆出庞大阵容:代表团正式代表12人,非正式代表22人,加上后勤、记者和技术人员共391人。这是经过双方多次协商大大压缩了的数字。这次访华的随团记者87人,加上电视、电影等技术人员共160多人。为向美国转播尼克松访华的电视节目,中方在首都机场附近兴建了“联合制片和播送中心”。1972年1月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组成70多人的接待组,接待为尼克松访华进行电视转播的美方先遣人员和电视广播技术人员,并协助“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等美国广播电视机构报道尼克松访华的活动。这是首次我国通过国际卫星向世界发送广播电视报道,借用美国的技术力量和新闻报道,向世界介绍中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视工作人员通过亲历这一重大报道事件,切实地看到中国电视媒体与美国电视媒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并因此转变了自我研发的观念,考虑引进技术。在比较优势的原理下,拿来主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在电视节目制作等方面,尼克松访华也打开了中美两国的交流和中国对外电视门户的打开。这些点点滴滴的事件,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电视和文化的发展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刊编辑部摘自《世界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