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书生”毛泽东:临终前最后阅读的是哪本书?

刘火雄

2013年06月04日08:0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读书,一方面“我注六经”,一方面“六经注我”,常有妙论。他认为《金瓶梅》反映了宋代的经济情况,“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他用《水浒》现身说法要克服“山头主义”。他还把孙悟空大闹天宫与整风中反官僚主义联系起来,并为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等人翻案。毛泽东认为纣王统治时期的商朝是当时最富强、文化程度最高的奴隶制国家,但他宠爱妲妃、剖心比干,由此得了“大暴君”的恶名。实际上,纣王能文能武,曾亲率大军东征夷人,保卫了商朝在东南方的安全,并逐步使中原文化发展到东南,为历史演进作出了贡献。毛泽东有一次与林彪谈话时,特意引用了《论语·卷十九》中子贡的一句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意即纣的不好之处,并不像人们所说的这么厉害。秦始皇扫六合、并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开郡县,堪称千古一帝。至于“乱世奸雄”曹操,毛泽东认为他雄才大略,“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毛泽东历来反对死读书,反对“本本主义”,“读书,钻不出来的是蛹,钻出来的是蝶”。他之所以出口成章、著作等身,这与读书成癖、活学活用的习惯不无关系,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在毛泽东的文章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源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新民主主义论》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语出自韩愈《原道》。形容国际形势大势,毛泽东借用《红楼梦》之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为了阐述生死大义,毛泽东由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申道:“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他还用“阿Q”来嘲讽对手:“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

全党学习 疑义相析

除自己以身作则、勤学苦读外,毛泽东多次号召全党要加强学习,提升能力。在《文化课本》序言中,毛泽东要求“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这样“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才有学好的希望”。在毛泽东看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延安,他提议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他还同意设置流动图书馆,定期交换图书、交流读书经验。

部署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是毛泽东推动全党读书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审定了“干部必读”的12本书,其中包括《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国家与革命》《列宁斯大林论中国》等。后来,毛泽东又决定扩大阅读规模,提出学习30本马列著作的意见。他认为原来的书目中,哲学书开得太少了,至少应包括普列汉诺夫的论著。

毛泽东有时领衔编图书给大家阅读。《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被称为“合作化运动百科全书”,主编正是毛泽东。全书搜集各地材料170多篇,共计90余万字。毛泽东亲自为其中百余篇材料写了按语,并为该书写过两篇序言。

光读书不行,还得相互交流、讨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组织过学习哲学小组,参加者有艾思奇、何思敬等人。他们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探讨辩证法唯物论,并讨论工作和生活中的哲学问题。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又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成员包括田家英、胡绳、邓力群等。每天下午,读书小组成员一起边读边议10页左右内容,除星期天外,从未间断,直至读完此书。读书活动结束后,毛泽东在读书期间的谈话被整理为笔记,供大家学习。

除了“有字之书”,毛泽东还重视要多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他曾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对于司马迁、郦道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毛泽东非常欣赏。为了践行“开门求学”的理念,毛泽东早年先后与萧子升、蔡和森等同窗好友游历了长沙、宁乡、沅江等市县,深入基层了解民情风俗。在安化,他们拜访了饱学的夏默庵。为试探来者学识功底,夏先生特意出对“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当即手书“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留下一段佳话。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新玲、孙琳)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