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一大"代表何叔衡:后人三代皆务农

吕其庆

2013年06月09日14:5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青山无言抱丰碑

由于年代相隔久远,后人对何叔衡的精神风范,只能通过家书中的只言片语去感悟。1928年,何叔衡远赴莫斯科,到1930年夏回国,在苏期间写给儿子新九多封家书,其中有一封写道,“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求善终,绝对不能为一家一身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此数言请你注意。”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何门重要的家训。

“只要能干、肯吃苦就有饭吃。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何盛明告诉记者,年轻时,他在桃江煤矿做过井下矿工,还当过钢厂工人,上了岁数后就一直在家种田。对于自己一生操劳,何盛明没有任何怨言,只是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感到遗憾,他们现在也靠苦力谋生,大儿子今年35岁,前两年在青岛工作,是海尔空调的一名安装工人,后来为照顾家人方便申请调到长沙,现在正跑街串巷地为客户安装空调。小儿子今年31岁,在常德工作,是中联重科的一名临时工,机床工人。“不过作为寻常百姓家,孩子结了婚有了小孩,衣食无忧,我也过得安心了”,何盛明补充道。

何光华、李国辉夫妇常年在家务农,有一儿一女,均已成年,子女上学期间因家中贫困,读到高一辍学。这些年,何叔衡故居一直由李国辉专职负责看管,乡政府每月支付给她800元。说到这里,一旁的老乡插话说,“其实政府不给钱,他们也常来照看。他们不是图钱。如果要挣钱,到宁乡县城当个保姆,每月还有两千的收入。”

何霞飞的大儿媳李小良在村里算得上文化人,她在村里当了32年乡村教师,2008年正式退休。她27岁时嫁到何家,看中的不是别的,就是这家人本分厚道。如今,她的女儿随丈夫援疆,生活在乌鲁木齐。李小良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常见见自己5岁的小外孙。可是去一趟路费太贵。

李小良对记者说,何家这么大个家族,后人很少有做出大事的,但个个都本本分分,靠自己的本事生活,“我们每天进进出出这间故居,心里堂堂正正,也对得起公爷。”

绕过何叔衡故居,沿屋后小山坡上去,就可看到一处坟头。一块普普通通的墓碑上刻着两个名字:何叔衡、袁少娥。袁少娥这位从未走出过小山村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在这里守望:开始时是远行丈夫的平安音讯,后来是两个女儿的音讯,再后来是女婿,再后来是杳无音讯的牵挂与揪心,直到1957年过世。她生前的唯一遗愿是能与何叔衡合葬。

远离尘世喧嚣的沙田隐踞在大沩山南麓,五月的山景一片欣荣。结束采访后,记者不禁回望这片红色热土,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在峰峦之间回荡;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矢志报国、追求真理的脚步仿佛在潺潺涓水旁留刻。而他们的后人用一种质朴的方式,如这无言的青山一般,默默守护他们前辈为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义无反顾舍生忘死而留下的背影。

何叔衡第二代、第三代后人合影。从左至右:李小良、何光乾、何霞飞、何盛明、何光华、李国辉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上一页
(责编:孙琳、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