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揭秘:毛泽东1964年谈培养接班人问题

宋毅军

2013年06月09日14:5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认为自己、刘、朱“就是做跑龙套工作的。我们不能登台演主角,没有那个资格了,只能维持维持,帮助帮助,起这么一个作用。你们不要以为我现在在打退堂鼓,想不干事了,的确是身体、年龄、精力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了。我是属于现状维持派,靠老资格吃饭。老资格也有好处,因为他资格老。但是能力就不行了,比如写文章,登台演说,就不行了。同志们也很关心我们这些人,说工作堆多了恐怕不好,这种舆论是正确的。”他诚恳地告诉大家:“我是准备了的,就是到适当的时候就不当主席了,请求同志们委我一个名誉主席。名誉主席是不是不干事呢?照样干事,只要能够干的都干。”正是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八大通过的党章,增加了一条规定:“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

尽管后来这种设想毛泽东本人并没有在行动上实现。但是,当时在组成一个什么样的中央领导集体、怎么样发挥领导作用,中央领导集体怎么样继往开来这方面的重要探索,毛泽东的主导地位无疑是第一位的,而且这种主导下的探索正确的。

由上可知,毛泽东把自己和刘、朱、周摆在了“第一线”,1904 年出生的任弼时已经在1950 年过早病逝。准备摆在“第二线”的年轻常委是陈云和邓小平。因为彭真原来在1945 年七大时就是政治局委员,不久又被增补为书记处候补书记。而邓小平当时仅仅是中央委员,只是1952 年到中央工作以后才进入中央政治局。所以,在谈到由邓小平担任总书记(常委)职务时,邓小平表示这样不顺,他讲:“我还是比较安于担任秘书长这个职务。”

毛泽东接过他的话头指着说:“他愿意当中国的秘书长,不愿意当外国的总书记。其实,外国的总书记就相当于中国的秘书长,中国的秘书长就相当于外国的总书记。他说不顺,我可以宣传宣传,大家如果都赞成,就顺了。”

鉴于上述情况,毛泽东出面做工作,他根据几十年特别是邓小平来中央工作的近距离关注后说:“我看邓小平这个人比较公道,他跟我一样,不是没有缺点,但是比较公道。他比较有才干,比较能办事。你说他样样事情都办得好呀?不是,他跟我一样,有许多事情办错了,也有的话说错了;但比较起来,他会办事。他比较周到,比较公道,是个厚道人,使人不那么怕。我今天给他宣传几句。他说他不行,我看行。顺不顺要看大家的舆论如何,我观察是比较顺的。”

话题一转,毛泽东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把邓同自己联系了起来:“不满意他的人也会有的,像有人不满意我一样。有些人是不满意我的,我是得罪过许多人的,今天这些人选我,是为了顾全大局。你说邓小平没有得罪过人?我不相信,但大体说来,这个人比较顾全大局,比较厚道,处理问题比较公正,他犯了错误对自己很严格。他说他有点诚惶诚恐,他是在党内经过斗争的。”显然,这是指在中央苏区时经受的反对“邓、毛、谢、古”的错误斗争。

在讨论中间,在1945 年七大时就是政治局委员,不久又被增补为书记处候补书记的陈云也曾表示,他当副主席不适当,可以不必加他。为此毛泽东也特地为他讲了这样一段话:“至于陈云同志,他也无非是说不行、不顺。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他比较公道、能干,比较稳当,他看问题有眼光。我过去还有些不了解他,进北京以后这几年,我跟他共事,我更加了解他了。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问题尖锐,能抓住要点。所以,我看陈云同志行。至于顺不顺,你们大家评论。他是工人阶级出身,不是说我们中央委员会里工人阶级成分少吗?我看不少,我们主席、副主席五个人里头就有一个。”

最后,毛泽东说:“请你们在代表里头酝酿一下,因为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主席、副主席要一道提出一个整个的名单,要一道选。至于常委,准备就由主席、副主席和总书记组成。

所以暂时用这么一种办法。这就是把过去的书记处变成常委,只是比过去多了一个总书记。还要设一个书记处,书记处的人数可能要多几个,书记、候补书记可以有十几个人。很多事情要在那里处理,在那里提出议案。政治局委员的名额也要扩大,不是十三个,要扩大到二十人左右。因为我们的中央委员会是一百七十人,也许一百七十几。看是不是可以这样安排?今天不作决定。”

综上所述,毛泽东一是考虑到了年龄大的准备将来退出中央领导集体;二是力荐年轻领导同志并为他们多做宣传;三是广泛民主协商不急于决定;四是常委人数是双数有利于反复讨论。总而言之,透过毛泽东这篇讲话和讲话的氛围,人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坚强团结的,党中央是坚强团结的,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是坚强团结的,就像《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所说的,“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中共七届七中全会至此结束。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新玲、孙琳)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