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全面解读国民党的碉堡“围剿”战略

 傅长岭

2013年06月20日08: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33年6月8日至1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召开“剿匪”会议,专门讨论第五次“围剿”的战略战术。时任南昌行营参谋柳维垣继续提出实施碉堡战术,终被蒋介石所采纳,会议结束时分发给国民党各将领的《剿匪手册》《孙吴战略问答》等书中均含有碉堡战术内容。会后,南昌行营设立碉堡科,由柳维垣负责,实施对碉堡战术的指导,派军事参议院参议马吉担任指导督察事务,派大批军事人员分赴各地指导督察,并编写和颁布《剿匪部队协助民众构筑碉寨图书》,拟定了构筑碉堡的具体方法。

1933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举办军官训练团,进一步拟定了堡垒战的战略战术。其原则是:“以守为攻,乘机进剿,主用合围之术,兼采机动之师,远探密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在战术上“先求稳当,次求变化”,要求多筑据点,勤修碉堡,纵深配置,以求稳固,“务期星罗棋布”,“进得一步,即守一步,不为防线而为铁板式平面,逐渐推进,缩小匪区”。具体讲,担任进攻的部队,每天只前进四五十里,下午3时前要宿营好,立即构成简易的野战工事,起码做好一道鹿砦,阵地工事在天黑前完成。次日,根据作战需要,构筑碉堡工事,并修筑军用公路,第一线部队前进了,就留给守备部队防守,使得第一线部队有了可靠的后方,以便一步一步地蚕食苏区。

随着碉堡战略的推行,国民党军以抚州为核心,在中央苏区北部边缘,东起黎川南城交界处的硝石,西至吉安吉水,绵延800里通往中央苏区各主要公路上修筑封锁线。国民党军在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南城成立土木工程训练班,在南城北门外构筑了许多永久性和临时性工事,为训练班提供教学实例。

抚州是国民党军队筑碉堡最多的地区,具体有:第五、第六、第九十六师在硝石;第九十、第五十九、第十四师在南城、南丰抚河上游 江两岸;第十师在腾桥、崇仁一带;第二十三师在乐安;第三十六、第四、第八十五师在金溪地区;第九十七、第九十九师在宜黄;第八十九、第九十八师在临川一带。碉堡构筑成梅花状,形成严密的交叉火力网。就构筑材料来说,有木碉、竹碉、土碉、砖碉、石碉;就大小来说,有排碉(也称母碉)、班碉(也称子碉);就高低来说,有楼碉、平碉(无棱)、伏地碉、地堡;就形状说,有圆碉、方碉、多边形碉、平顶碉、尖顶碉等。据史料统计,仅宜黄、南城、乐安、黎川、金溪、崇仁、资溪、南丰8县的碉堡就达2032座,占整个江西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军修筑碉堡总量(2900)的70%以上。

红军对碉堡封锁线大规模的主动出击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左”倾冒险主义逐渐在红军中占据主导地位。6月,鉴于整个中央红军主力在乐安、宜黄、崇仁地区与国民党军队的对峙中毫无进展,在上海的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总顾问M.施特恩要求实行分兵,红一方面军在东、西两个方向分别以红一、红三军团为主要作战单位,实行“分离作战”,得到了博古等“左”倾军事领导人的盲从。

1933年7月,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在东面的福建等地进行作战;以红一军团为主组成中央军,留在乐宜崇及吉安永丰等苏区北部地区破袭国民党军逐渐开始修筑的碉堡。红一方面军分兵后,红一军团除了8月底在吉水乌江圩歼灭修筑碉堡的国民党军第八十师外,没能阻止国民党军逐步完成吉水、永丰到乐安、宜黄的堡垒封锁线。而以红三军团为主的东方军在福建虽然取得一定战果,但却丧失了进行反“围剿”斗争准备的宝贵时间。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