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毛泽东劝儿媳刘思齐改嫁:是时候了

丁晓平  方习瑞
2013年07月05日14: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毛泽东频频致信刘思齐,称呼她为“亲爱的思齐儿”“女儿”“娃”,鼓励她“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

岸英的牺牲对刘思齐刺激太大了。但为不再勾起父亲的悲痛之情,她只能一个人躲着流泪,独自把哀伤深深地埋在心底。然而这一切又怎么能瞒得过毛泽东的眼睛呢?毛泽东不止一次地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他跟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毛泽东安慰着刘思齐,又像是在安慰着自己。也就是从那时起,毛泽东格外疼爱刘思齐,常常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而在以后的通信中总是称她为“思齐儿”,如同己出。

为让刘思齐尽快走出生活的阴影,毛泽东想给她换一换环境,于是在1954年刘思齐高中毕业时,决定送她去莫斯科大学数力系深造。这一年刘思齐已经24岁。但就在出国前夕,刘思齐患了重感冒,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在出国前见一见父亲毛泽东。于是毛泽东马上给她写了一封回信:“思齐儿:信收到。患重感冒,好生休养,恢复体力,以利出国。如今日好些,望来此看;否则不要来。最要紧是争一口气,学成为国效力。祝好!”落款为“父字”。平平淡淡见真情,他的信也是一个父亲送孩子上大学的最美好的祝福吧!

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刘思齐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力系学习。尽管远隔万里,父女间的联系却一直不断,刘思齐经常写信向父亲汇报学习和思想,毛泽东对她的成长也十分关心。1956年2月14日,毛泽东回信说:“亲爱的思齐儿: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我们都好,勿以为念。国内社会主义高涨,你那里有国内报纸否?应当找到报纸,看些国内消息,不要和国内情况太隔绝了。”

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第一学期结束时,收到了毛泽东写给她的这封家书。远在异国他乡,刘思齐不断写信给毛泽东,心地温柔细腻的她思念爸爸,更深知和理解失去爱子的父亲如何需要安慰。而毛泽东也想念、疼爱她这个不幸的女儿。信一开头,毛泽东就亲热地说“亲爱的思齐儿”。这种热烈的称呼,毛泽东在家书中一般很少使用,仅有称呼“我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和“亲爱的岸青儿”等少有的几次,对刘思齐深切的爱和期望溢于言表。

或许因为水土不服,在异国独处的刘思齐经常生病,而其真正的“心病”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学习往往就难以集中心思和精力,再加上自己由文科改学理工,而且还要重新学习俄语,她感到学业上非常吃力。1957年暑假,刘思齐回国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希望转回国内学习。毛泽东十分理解思齐的难处,同意她转学,并于8月4日给她写了一封信:“思齐儿:信收到。回来了,很高兴。转学事是好的,自己作主,向组织申请,得允即可。如不得允,仍去苏联,改学文科,时间长一点也不要紧。不论怎样,都要自己作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注意为盼。祝你进步。”

这封家书,毛泽东写得既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又有尊重子女的民主,既有鲜明的组织观念又有深厚的父女感情,既客观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又强调孩子独立自主。毛泽东以其实际行动鲜明地告诉了人们,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这种既有儿女亲情又有党性原则的人。

对于刘思齐转学的平常事情,本不值得去说三道四,但偏偏江青跟她过不去,挖苦她、嘲讽她,说什么给她提供这么好的条件送到国外读书,却不好好读,从国内读到国外,又从国外读回国内,没出息。面对这样的讥笑,刘思齐不能不感到苦恼,很快她又病倒了。病中,她又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把这些苦恼倾诉给父亲,希望父亲给她做主。毛泽东知道后,在8月9日给刘思齐写了一封回信:“思齐儿:信收到。我在此间有事,又病,不要来。你应当遵照医生、党支部、大使馆的意见。下决心在国内转学文科。一切浮言讥笑,不要管它。全部精力,应当集中在转学后几年的功课上,学成为国服务。此嘱。”

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这封家书和上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只仅仅隔了短短的5天时间。间隔这么短的时间,毛泽东接连给一个孩子写信,再次证明毛泽东对这个由“干女儿”到“儿媳”再到“大女儿”的刘思齐,是倾注了他深厚的父爱的。毛泽东写这两封信的时候,他正在青岛。由他主持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刚刚结束,并于8月3日将会议讨论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作为党内文件印发。毛泽东十分看重这篇文章,先后改了11稿。毛泽东是在8月11日离开青岛返回北京的。由此可见,毛泽东是在十分繁忙的会议间隙给刘思齐写了这封家书。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急切地给刘思齐写信呢?

原来,事情就出在江青身上。作为继母的江青,不仅挖苦讽刺说刘思齐没有出息,而且派人收走了她出入中南海的特别通行证,还放出话来:“刘思齐不是我们家的人!”从此,刘思齐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可以正常进出中南海了。对江青的所作所为,毛泽东是知道的,但由于忙于工作,他也不想因此和江青计较,所以就劝刘思齐“最要紧是争一口气”,“一切浮言讥笑,不要管它。全部精力,应当集中在转学后几年的功课上,学成为国服务”。毫无疑问,毛泽东对刘思齐的关怀无微不至,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而毛泽东的信更加增添了刘思齐的勇气和力量,帮助她克服了瞻前顾后的心态,坚定了转学回国的决心。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很快办理了转学手续,于这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俄语系学习。

转眼就到了1959年,刘思齐突然又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得知后,在庐山会议期间,8月6日寄来一信:“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我还算好,比在北京时好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爸爸。”

毛泽东写这封信的时候,八届八中全会刚刚开幕才4天,对“军事俱乐部”问题即所谓的“彭、黄、张、周反党集团”(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的批判正进入高潮。身在庐山的毛泽东在这封家书中抄录了诗仙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给刘思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首诗是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遭贬遇赦后由江夏来庐山时所作,诗很长,开头一句就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对诗仙的潇洒倜傥和无拘无束的气势,毛泽东在心灵上就似乎有了某种契合与认同。诗结尾处还有“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毛泽东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认为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但毛泽东只选诗中的这四句送给刘思齐,看似状写庐山壮丽自然景色,实抒高蹈出世不满现实的心情,但意境浩阔雄浑,大度超凡,“笔下殊有仙气”,读来确实能开阔心胸,“消愁破闷”。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庐山会议上的毛泽东此时此刻何尝不也是借古人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呢?而对李白诗中“琴心三叠”的境界也只能心向往之了。

正在北大俄文系学习的刘思齐的身体状况,一直是毛泽东的挂牵。毛泽东信一开始就改变了称呼,叫刘思齐“娃”,这在毛泽东的家书中还是第一次。一个“娃”字,无限情深,就像母亲唤儿的乳名一样亲切,那份呵护那份疼爱那份血浓于水的博大的爱,跃然纸上。

为让刘思齐“消愁破闷”,毛泽东建议她在“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希望她早日恢复健康。但当毛泽东从庐山下来后,得知刘思齐多次受江青的恶气,又于1960年1月15日在上海给刘思齐写了一信:“思齐儿:不知道你的情形如何,身体有更大的起色没有,极为挂念。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视的人们争这一口气。我好。只是念你。祝你平安。”

(责编:王新玲、赵娟)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