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要走出韶山,如何走出韶山,走出韶山的意义是什么?为此,记者于7月8日又一次来到韶山,在毛泽东故居、韶山冲里、虎歇坪那边的唐家圫寻访,有着一份新的感觉,也有着新的疑惑。带着这种“收获”,记者请教了韶山管理局原副局长、全国知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高菊村。
1
起点:毛泽东故居
少年有着“救国梦”
还是那栋“一担柴”式的房子,还是屋后翠绿的山林,还是房前叶葱荷粉的池塘。
与往常感觉不一样的是,记者的耳际响起的却是1910年夏间一天,这里发生的一场父子争论声。
争论的焦点:已满16岁的毛泽东是该到湘潭米铺做学徒,还是进洋学堂做学生。前者是父亲毛顺生的要求,后者是儿子毛泽东的愿望。
毛泽东的父亲其实并不是一个土头土脑的农民,而是韶山冲一带有见识、精明的能人,青年时期在江浙当过兵,那里的商业气氛给了他浓烈的熏陶。退伍后,毛顺生在种好祖传的那15亩地外,还做起了米生意,家道也就殷实起来,不仅又买了田,而且生意做得更大了,与银田寺几家铺子有业务联系,他签字的票据可在湘潭义顺堂里兑钱。
于是,他就按自己的人生道路设计两个儿子的未来,设计毛家发家致富的道路:长子毛泽东读书6年,能说会道,到湘潭市里米铺学徒,学会生意经后再开设毛家的店铺;二儿子毛泽民双手能打算盘,勤快精明,在家里主持作田、大米加工。如此,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何愁毛家不富?
令毛顺生没想到的是,毛泽东根本没有心思在发家致富上,他要走出韶山冲。
为什么?高菊村告诉记者,毛泽东其所以要走出韶山冲,因为他有了一个梦——立志救国救民。他非常清楚,要实现这个梦,只有通过读书、练就本领这个途径。
2
足印:南岸私塾
打开心窗知世界
南岸就在毛泽东故居旁边,这是毛泽东开笔发蒙的地方。
虽然,毛泽东顶撞先生、摸邹四阿婆的酸菜解馋都发生在蒙童期间,但记者更关注的是文化知识打开毛泽东心窗过程。
高菊村告诉记者,毛泽东的求学路,是从唐家圫——外婆家当“旁听生”开始,先后在南岸私塾、井湾里等七个私塾就学过,当然读的大部分是四书五经——“6年孔夫子”。毛泽东很有读书天分,几岁时能作诗;稍长,读遍韶山能借到的书,对韶山毛氏族谱能够背诵,特别是对族谱上吟咏韶峰八景的诗词滚瓜烂熟。
读书打开了青年毛泽东观察社会、了解世界的视窗。在10多岁时,他就发出了日后令许多高人也惊讶的“天问”:他所读的许多故事书中,为什么“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社会风云已在他心中。后来,社会、世界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叩击着他的心灵。
著名的长沙“抢米风潮”中,“许多人被砍却头颅,挂在柱子上示众”。毛泽东觉得,这些人“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他深恨这个社会,特别是官府“对待他们的不公平”。
影响毛泽东的还有当地“哥老会”一次起义:“哥老会”的农民群众有理打不赢官司,便啸聚山林造反。在官兵的镇压下,“哥老会”最后战败,彭姓头领被捕砍头。在毛泽东等学生的眼光中,“他(彭)是一位英雄”。
“这些事件相连地发生,给予一个已经反叛的青年头脑以一个永久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起始有了一些政治意识。”这时,表兄文运昌给他送来了《盛世危言》——他接触到的第一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 盛世危言 》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让青年毛泽东心灵震撼。他说:“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为我的祖国的将来担心,起始认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
高菊村对此评价说,正是读书,让青年毛泽东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也正是读书,让他立志救国救民,他的“自述”说明,“青年毛泽东已从忧国忧民向救国救民方面的转变”;也正是读书,让他把继续求学、练好本领作为救国救民的途径——“《盛世危言》引动我继续求学的欲望。”
3
足印:“毛泽东小道”
山外信息入冲来
在韶山滴水洞,有一条路通往湘乡(现划入韶山市)的唐家圫——毛泽东的外婆文家。与现在宽阔的水泥路不同,记者在20多年前所看到的是一条狭窄泥巴山路,而一百多年前这路更是坷坎不平、茅草遮面,因此也就被后人称为“毛泽东小道”。
这条路既是毛泽东与外婆家的亲情路,也是一条走出韶山冲的“信息路”。与韶山冲毛家种田、经商不同,这里可是耕读之家。外婆非常疼爱毛泽东这个外孙,让孩提时代的毛泽东跟她一起生活了好几年,毛泽东也就与舅舅、表兄弟们关系非常密切。坚定毛泽东继续求学之心正是外婆家人,因为表兄文运昌告诉他湘乡东山有个“洋学堂”,令他向往。《毛泽东自述》中说:“我的老表是那里的一个学生,他告诉了我这个新‘近代’学校的变迁情形。那里经书是不太被注意的,西方的‘新知识’教授得很多。教育方法又是很‘激进’的。”
毛泽东很向往这个学校,可是他遇到了一个靠自身力量难以攻克的“堡垒”,即来自父亲毛顺生的阻力。他把与父亲的争执向表兄吐露。据文运昌回忆说,毛泽东说起父亲要他做米铺学徒时,吐露心迹:“这个行业,损人肥己,我不动心;湘潭城里虽未去过,听说市面繁荣,是个好玩的口岸,但是不合我的心愿。”
“毛泽东小道”,让他知道了“东山”,也让舅舅、表兄弟了解自己的心愿和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