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足印:韶山冲、唐家圫
来的都是“劝学人”
记者在韶山冲里徜徉,旧地貌、新颜色,那些现代建筑的背后的冲冲垅垅里,仍然是韶山冲里旧家。无疑,里头有着毛宇居、毛钟楚、李漱清的后人。毛泽东与“二毛一李”是师生关系,前两人还是毛泽东的族内“角色”。
攻下毛顺生心中“堡垒”的设计者是毛泽东,“火力”则是毛泽东组织的“联合阵线”,“战法”则是“迂回前进”、“恰到好处”。
高菊村告诉记者:“毛泽东把想法对自己的母亲说了,母亲虽然倾向儿子,却无法说服丈夫。毛泽东也就搬来毛氏家族的‘角色’——毛钟楚、毛宇居等,还有老师李漱清。”二毛和李也就向毛顺生发起了第一轮冲击。
这个说,湘乡那个洋学堂是朝廷支持的,那里开设算术课,对做生意大有好处;
那个说,石三(毛泽东乳名)有读书天分,在那里肯定有出息……
毛顺生心动了。
接着,就是唐家圫的人发起“主攻”。毛泽东的舅舅们可是“劝中施压”。据文运昌回忆,“我父亲来到南岸,与姑父讲起石三读书一事。我父亲说:还是要送他去读书为好……赶快去,莫耽误了时间。我来是劝你们送他上东山这个洋学堂,同我家运昌一起去读书的。姑父动了心……”
还有另一种说法:自毛泽东的心愿披露后,王季范和七舅、八舅来到韶山毛家。还请来了韶山的几位先生,共同做毛顺生的工作,大家众口一词,意思是应该送毛泽东去上洋学堂。毛顺生怕拂了众人的好意,只好收回送子经商的成命,应允儿子到湘乡读书的要求,可又担心供不起一个“洋学生”。王季范向毛顺生说:“姨父,那不要紧!到东山学堂去读书,不要太多的钱,只要交一千五百文铜钱,连伙食费都有了。至于说到其他的用度,(姨)侄儿我包下来了。”毛顺生知道王家殷实,说得出、做得到,他笑了笑,不再吱声了。湘乡市《文史资料》还“补充”:后来,王季范一次就从家里拿出一百元大洋,给毛泽东做学费。
不管哪种说法,一个事实是:毛顺生在毛泽东搬来的“救兵”的“围攻”下,改变了对长子人生道路的设计。毛泽东走出韶山冲,韶山冲、唐家圫助了一把力。
高菊村对此评价说:“从攻克父亲这个‘堡垒’过程来看,毛泽东领袖风范的因子初现,‘统一战线’的思想萌发,迂回作战的方法始用。试想,如果毛泽东采取‘强攻’的话,结果只能是家破人亡。”
5
足印:毛泽东卧室
“学不成名誓不还”
踏进故居的毛泽东卧室,记者倏地感觉到:这里是毛泽东那首诗的“诞生地”。
记者想象着1910年初秋那天的晚上,就要离开这个闭塞的、养育了自己17年的韶山冲,奔向外面更广阔天地的毛泽东,他心情是何等的激动,眼前似乎浮现出500年前他的始祖毛太华“投锄从戎”的情景,心头顿生万丈豪情。不由得笔走龙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写好,夹进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
一般的说法是,这首诗是改写日本人西乡隆盛的。而据党史专家夏远生介绍,他于2001年就此专门访问了来中国的日本著名汉学家竹内实。竹内实证实,毛泽东改写的是日本和尚月性的《将东游题壁》,而不是与月性同时代的西乡隆盛的。原诗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这首诗,应是韶山一带留日学生带回国的。夏远生对此评价说:“青年毛泽东改写这首诗,是其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从中,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倔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的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有志者事竟成。没有这股近乎于狂的自信与豪气,毛泽东就无法成为毛泽东。”
这间卧室不仅仅是青年毛泽东栖身之所,更是他踏上“东山”之路、实现志向之路的见证。
6
足音:迈出
由“历史选择”的第一步
历史虽然不允许假设,但我们可以从走向看结果,如果毛泽东按照父亲的意愿做米铺学徒,出师后回到毛家参股的银田寺米铺,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须重写,中国的现代史必须改写,毛泽东的历史必须改写。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出一个毛泽东,还会出“李泽东”、“张泽东”。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民族要独立,人民要解放,中华要复兴,历史潮流总会造出一个领袖人物来,完成中国历史发展的使命。然而,一个事实是,同时代千百万人与毛泽东一样,都在探索救国救民、复兴中华之路,可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高菊村的回答是:“毛泽东在韶山就打好五个方面的基础,即政治价值取向基础、文化知识基础、身心健康基础、注重‘三农’思想基础、诗歌书法基础。基础决定走向。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回望历史,青年毛泽东如果不勇敢地迈开“走出韶山冲”第一步,同样“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一个“走”字,是多么关键!
一个“出”字,是成功的第一步。(记者 文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