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大沩凌云”出壮志——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之四

2013年07月12日17:19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网媒互动

新华网 李晶瑶:

7月11日,行走青年毛泽东之路的第四天。气温,38摄氏度,目的地,沩山。1917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沩山,曾在山上的密印寺与方丈长谈。长谈中毛泽东顿悟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深刻道理。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这似乎也与中国革命之路相暗合,曲折、漫长、但始终向着山顶太阳升起的方向。

人民日报-人民网 覃博雅:

一个方丈,两名衣着土气的游学者,三个格子的苍劲“毛”字——沩山密印寺就这样与毛泽东结下缘分。方丈曾断言毛泽东日后将不同凡响,同时规劝萧子升皈依佛门,不然今后难留中国。毛泽东最终成为一代伟人,萧子升远走他乡,一生飘零。足见毛泽东密印寺之行收获重大,方丈不愧学者出身,慧眼识人。

中国日报网 高欣怡:

第四天,我们的探访接近尾声,一路走来,山水的清丽灵秀,文化的深厚幽远,都让我惊艳不已。从梅城出发前往宁乡,大部分都是险峻的盘山公路,沿途没有加油站和服务区,采访团只能借途中的老乡家里进行休整。老乡不假思索地将我们这群陌生人带进了家中。在如今这个人际关系越发冷漠,信任危机日益升级的时代,我深深有感于老乡的淳朴与热情。遥想当年,毛泽东能身无分文游学一月有余,也多是得益于这样善良的老乡相助吧!

腾讯网 焦建宁:

1917年夏,毛泽东、萧子升一把雨伞,一个布包,赤脚草鞋,身无分文,开始了游学之旅。当年的他们形如乞丐,靠给富户写对子解决食宿。行至密印寺,虽然差点被拒之门外,最终得以与老方丈畅谈人生与佛学。老方丈以禅语解人生,给青年毛泽东以启迪。毛泽东也以自己的勇气和学识赢得方丈的赞赏。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国梦”不能停留在口中,而应鼓起勇气去实践。

新浪网 杨姗:

96年前那个暑假,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沩山,衣着土气地来到密印寺。二人提出要见方丈,接待的小沙弥见两人是行乞模样,便婉言拒绝。毛萧二人递进名帖,方丈见“毛”字寥寥数笔却占三格,“萧”字洋洋上十笔却拘于一格,慧眼识出毛泽东不同寻常,乃破例接见。且先后两次长谈。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领悟出了“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农工大众”的深刻道理。

湖南日报要闻部 朱定:

青衫一袭,游走四方。主席青年,风华正茂。湖湘大地,正气凌然。风起青萍之末,道存天地之间。重走青年毛泽东之路,顿觉天地辽阔,人生无垠。

(记者 荆彩 黄晓辉 李传新 整理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