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大沩凌云”出壮志——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之四

2013年07月12日17:19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7月11日,宁乡县沩山密印寺,青年毛泽东曾在此游学留宿。当天,“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湖南日报联合知名网媒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宁乡县。记者 郭立亮 摄

行走在层峦叠嶂,山路回环的沩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在沩山不见山”的意境。

7月11日一大早,采访团从安化梅城镇出发,沿着一条盘山公路,大巴车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临近中午12时,抵达了沩山千年古刹密印寺。这里是毛泽东1917年暑假游学的重要一站。

沩山,自古有“大沩凌云”之壮观。“衡岳之下,山之大者数十,而沩最著”。公元807年,晚唐灵祐禅师建“密印禅寺”于山中毗庐峰下,创宗立派,遂使密印禅寺成为禅宗五派之首沩仰宗祖庭。

千年古刹在正午的阳光直射之下,更显深远和神奇。

下午5时许,采访团来到了当年毛泽东在密印寺留宿处。与主持共餐的房间墙壁上,还悬挂着毛泽东在此留下的诗词《归国谣》:“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喻立新认为,《归国谣》是毛泽东在密印寺留宿时所作,它是一首写实之作,描绘了沩山风景。沩山是一个盆地,四面青山环抱。清溪流入沩江的地方原有一片沙滩,长满了青草,可谓之“青滩”。当年毛泽东留宿处围墙之外原有许多民房,自然有“鸡声、马嘶、人语”。这首诗赞美了月色下的沩山,也含蓄地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

青年毛泽东愉快心情是如何引发的呢?当年与毛泽东同行的萧子升在英文版回忆录中说:“沩山之所以出名,固然是由于它美丽的风景,另一方面是由于一座巨大庙宇,这座古庙建筑于山坡上,自唐代起即甚为出名。主持方丈又是一位大学者,方丈独到的见解应对毛泽东有所启发。”

虽然,毛泽东本人也好,萧子升也好,在日后的回忆中,都没有谈及此次与方丈对话的具体内容,但这次游学结束一个月后,毛泽东在写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谈及此次游学时说,他的收获之一,即确信“救国救民在于找到大本大源,而大本大源在于工农大众”的道理。专家如此评价,这也可视作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源头之一。

收获在沩山,难忘沩山行。1936年,毛泽东在与斯诺谈话时还曾感触深厚地谈及沩山之行。1956年,毛泽东亲嘱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一定要好好保护。

青年毛泽东沩山之行,在96年前那次游学整个行程中,可谓特殊的一站。在其他地方,青年毛泽东更多的是走访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地方官吏,而在这里却是与一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得道高僧交流,而且收获如此丰硕,叫他如何“能不忆沩山”?

沩山同样没有忘记毛泽东,毛泽东沩山之行的遗存与这方美丽风景、宗教文化等,都激发起游客的无穷兴趣。

96年过去了,今天的沩山,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密印寺依然可见当年毛泽东参观过的白果含檀、千年银杏、油盐石、来木井等景观,寺庙虽然经过数次翻修,但比起当年则更显气派。

沩山风景名胜区也于2005年设立,位于宁乡西部,地处宁乡、桃江、安化三县交界处,景区规划面积19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礼佛、度假、休闲、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分为密印寺景区、炭河里·青羊湖景区、三关门景区、千佛景区等四大景区。

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长沙市“一带三圈”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宁乡旅游的龙头景区,沩山风景名胜区已成功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站到了国家级这个新平台上。我们坚信,当年毛泽东念念不忘的沩山,一定会打造成为国际知名佛教圣地和旅游目的地,成为长沙对外的一张“新名片”!(记者 李传新 荆彩 黄晓辉 通讯员 邓利良)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