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抗美援朝:新生中国的强军实践

2013年07月24日10:38   来源:解放军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抗美援朝:新生中国的强军实践

■与对手边打边谈以打促和——

确立现代局部战争思想

建设一支强大军队之路,应该体现为三方面的并举,那就是军事思想的创新、武器装备的改善、部队编组和作战方式的变革。对于刚刚从农村包围城市、用“小米加步枪”打下江山的人民解放军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直面挑战的人民解放军,最终在这三个方面同步高歌猛进。

抗美援朝战争与以往国内历次战争的重大区别,首先在于局部战争成为军事斗争的式样。战后,西方将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典型的“有限战争”,此后这种形态更成为国际间军事斗争的主要式样。这是因为在各大国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为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毁灭,交战各方都不能无限制地使用作战手段。

不谋而合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在这场战争中得出殊途同归的结论。

过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全面战争,包括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却是在新中国国家政权已建立,国民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的条件下进行的。我军在这场战争中,作战时间、空间、目标和手段都有很大限制,军事行动受到国际形势的严格制约,并与政治斗争、外交活动形成更密切的结合。

在志愿军入朝前,中国政府就特别强调“朝鲜战争地方化”,努力防止战争的扩大。以“志愿军”名义参战,也是毛泽东努力避免与美国正式宣战,努力使国内保持和平状态之缘故。

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敌,中国虽实行同苏联结盟的战略,仍只能达到有限的胜利目标。将敌人从鸭绿江边驱赶到三八线附近,再以双方妥协方式结束战争,便已经达到了保卫我国安全和援救邻邦的目标。确立这种局部战争的观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的又一项重要启示,是我国应坚持毛泽东一向倡导的积极防御的原则。

出兵前中国政府先礼后兵,通过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转告英美,而且敌人逼近鸭绿江边才出战,显示出参战是迫不得已,使我国能在国际上获得同情和支持。同时,我军强调的积极防御历来是攻势防御,寓防于攻,在战略上是后发制人,战术上却是以进攻为主。前期运动战中,志愿军往往大胆实施敌后穿插,攻其不备;后期阵地战期间,志愿军虽坚守阵地,但多数战斗行动仍是依托坑道积极向敌军反复进攻,把斗争焦点转到对方阵地上,才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不过,抗美援朝战争实行的积极防御也在悄然变化。世易时移,国内战争期间的农村根据地没有多少坛坛罐罐怕打破,解放后的许多战略要地和经济命脉区却不能轻易让出。

新中国出兵朝鲜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保障我国工业基地东北的安全,因此要变诱敌深入为运动战反攻和坚守防御。经过五次战役的实践,1951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结束战争”的新方针,标志着已基本实现进行国际局部战争的思想转变。

战争中有胜利的荣光,也会有血的教训。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又增添了进行现代化战争的内容,其中特别表现为强调建设现代化国防军,将后勤工作放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位置,并要求全军实行历史性转变,即如同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进到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同时,毛泽东还强调“需要克服过去曾经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

全军指战员通过实战体验和学习中央新的军事指导方针,努力克服“游击习气”,对现代化战争的思想认识也有了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可以说,60年前的这一天,征尘未洗的人民军队,站在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强军之路的一个新起点上。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