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美援朝:新生中国的强军实践
■把美军当作学用苏式武器的“陪练”——
在现代战争中换装现代装备
旧中国是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从清末洋务派直至国民党当局都依靠从国外多头引进武器,形成国内军队装备“万国牌”的状况。长期“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解放军,装备的武器型号自然杂乱且大都破旧,且自身没有弹药和零配件的生产线。
志愿军入朝之初,装备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杂式武器,在紧急情况下只好按枪炮口径、型号在部队间做了调配。例如第38军使用日制三八式步枪,第40军使用缴获的美制步枪,全国又以“打扫仓库”的方式把所存的各种口径、不同型号的枪炮弹分类送往前线。美军初见之下,还以为这支扛着三八式、捷克式的军队是“朝鲜预备役部队”,接战后发现其战斗力空前强大才“和小伙伴们被惊呆了”。
可以想见,当年志愿军的后勤人员是如何“压力山大”。但就连这样,入朝之后仅仅几个月的高强度现代战争也让我军仓库见底了。中央军委随即决定全军改用苏联装备。空军从1950年开始装备苏式米格战机,陆军自1951年起也陆续将入朝部队和国内部队予以换装。
新装备如何尽快形成战斗力?答案只有一个:边打边学。
炮兵是战争之神,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陆军建设的重点,从1950年底至1951年春国内紧急建立了6个炮兵训练基地,组建了5个地面炮师和4个高射炮兵师。这些部队接收了苏联装备后只进行了1至3个月的突击训练,初步达到走得动、摆得开、打得响即入朝。至1952年,志愿军火炮总数已增至15000门,能够有板有眼地与美军进行相当规模的炮战。
志愿军坦克兵临时接收了苏军的坦克和自行火炮500余辆,都系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和使用过的T-34、JS-2(即斯大林2式)坦克和SU-100自行火炮。接收时中方打破训练常规,采取由苏军坦克乘员以手把手教的方式,进行了3个月突击训练。坦克驾驶员仅驾驶了4至5个小时,还达不到如今驾校标准的一个零头,炮手也仅发射过20到30发炮弹,刚刚能够把坦克开得动、打得响便入朝,随后在作战中逐步摸索出成熟的战术并提升了技术水平。
与之相比,新中国空军几乎是“一夜长大”,创造了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从1950年秋至1953年秋,人民解放军空军由只有1个航空兵师、几十架作战飞机,发展到拥有23个航空兵师,近3000架飞机,从战机数量看仅次于美苏而跃居世界空军第三位。
苏联在朝鲜战争期间对华提供的武器,只有空军装备比较先进,陆军装备大都是二次大战中使用过的旧货。如苏军在1947年后开始装备AK-47自动步枪,对中国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中国仿制品为50式冲锋枪)和更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中国仿制品为53式步枪)。苏军1949年以后开始装备T-54坦克,将已逐步淘汰的T-34送到中国。苏联的这种供应武器方式,起初也是因时间仓促且事先缺乏准备,便从驻远东部队现役装备中临时抽调。如1950年末,苏军将10个坦克团和若干炮兵部队开到中国后,官兵便留下装备回国。
掌握了新装备后,我军“临阵磨枪”直接上战场练兵,“陪练”者又是世界最高军事技术水平的美军,部队迅速提升了战术技术水平。停战时,“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发表的公开讲话中便叹息说:“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并且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及更具威胁性。我说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了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
看到中国军队装备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副主席、身兼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曾感慨地说,军队这几年的进步,超过旧中国几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