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难忘当年捐飞机

从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算起,已经过去了60个年头,直到今天,一提起捐飞机,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常香玉……回望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值得自豪的回忆。
黄新原先生收集、整理了散见于不同记载中的资料,为我们还原了当年捐飞机的动人故事。
1951年6月1日,以郭沫若为主席,彭真、陈叔通为副主席的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通告,号召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
在抗美援朝战场,我军所用的都是苏制米格15战斗机。一架这样的飞机,按当时旧币需十几亿元(相当于新币十几万。按那时生活水平,五口之家一个月50元左右新币即可生活),这对于常香玉一个私人剧社来说是天文数字。当时的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知道此事后给常香玉出主意,让她“用向志愿军赠献战斗机的名义进行捐献演出”。
常香玉卖掉运输卡车,取下金戒指,拿出多年积蓄,半年义演180多场,共捐款15.2亿元,超额完成了捐献飞机的心愿。
至今她捐献的那架战斗机仍在。
半年,捐了多少飞机?
笔者曾就捐飞机的事访问过几位老人,当年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年纪,记忆极为清楚。据讲,当时“通告”说,志愿军的战斗力打击敌人没问题,就是缺重武器,所以才号召全国人民捐飞机、大炮。当时的提法是,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用增加的收入去买飞机、大炮。所以大家就把这件事浓缩成一个口号:“捐飞机”。
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当年的“捐飞机”运动,今天已无法统计。但从结果看,却极为惊人。仅西南地区,截至当年9月上旬,按捐款计算,就得飞机209架、大炮19门、高射炮12门。沈阳当时的目标是捐战斗机200架,其中工商界120架,工业企业50架,其他各界30架。发出“通告”后的第6天,即6月7号,天津工商界已捐飞机7架;6月8号,天津、唐山工商界又捐5架;6月14号,开滦矿务局资方捐5架,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师生捐款20亿;6月27日,哈尔滨捐飞机18架。到8月31号,统计各地捐现款已超过4000亿元,认捐飞机接近2400架。从8月23号至31号,仅9天时间,捐款即达1100余亿。
中国工商界当时是民间最有钱的阶层,他们的实力和热情也表现得最突出,当时统计,北京工商界捐飞机31架;天津工商界捐38架、现金29亿元;上海404架,其中民建成员179架;武汉44架;成都4架;济南、青岛34架;福州8架。侨乡泉州捐款至年底已可购飞机17架。个人捐飞机有记载的除常香玉外,还有梅兰芳和参加“两航起义”的飞行员何其忱。
“捐飞机”运动的开展很有节制,时间不长,有始有终。有效检验了解放初期共产党在举国体制下的动员与号召能力。从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到1951年12月27日该会发出《关于结束武器捐献工作的通知》,历时只有半年。而这半年时间,中国人到底捐献了多少飞机?有资料说:“到今日(1951年12月26日)止,已实缴捐款47280亿多元(旧币),折合战斗机3152架,超过原来认捐数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