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白毛女》进北平先于解放军

2013年07月25日09:5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白毛女》进北平先于解放军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为工作关系,有机会走进一个特殊的人群:张硕文(离休前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葛彦(常韫石)、王彬、李学信、文祺、董华、顾肇基、鲁扬、林彦、宋柏。这群进入暮年的老人,年轻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北大民间歌舞社成员。

他们娓娓道来,向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针对国统区,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按照地下党工作部署,北平各进步社团相继成立。

北大有了民间歌舞社

1947年暑假,北大学生在北平地下党的支持下成立了北大民间歌舞社,通过舞蹈活动团结进步学生,加强各校社团的联系和团结,促进北平学生运动的开展。

校方对于社团的管理十分严格,训导处登记,负责人备案。为隐蔽北大物理系学生张硕文地下党员的身份,与他同宿舍的许建章主动承担这个任务,担任北大民间歌舞社第一任社长,负责内外交涉,联络学生会、学校和社团联合会的各项工作。

党组织选派卜超凡、文琪、张群玉、常韫石、李学信等几位党员组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为适应广大同学的要求,民舞社采取了不限人数、不限学校,不要固定参加的方式招募成员。第一次举办秧歌舞会就来了300多同学,仅正式签名登记的就有100多人,民舞社一跃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组织。1948年,戴爱莲来北平任教,同学们获悉这一消息,推选张群玉、项党两位党员同学上门求教。民舞社越办越红火,除校内同学外,还吸引了校外越来越多人参加,贝满中学、一中、二中等很多中学的进步学生也慕名而来,在中学生中开辟党的工作阵地。

同学们自编创作了《矿工舞》、《凿冰工人舞》、《农乐舞》等,深受大家喜欢。民舞社以一种清新的文艺形式冲破了笼罩北平的靡靡之音,与没落、颓废的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开展群众工作的阵地。

从“白毛仙姑”到《白毛女》

随着社团队伍的不断壮大,同学们决定把在晋察冀一带流行的“白毛仙姑”民间故事传说搬到舞台上来。

接到任务后,大家马上着手进行分工。北大法学院法律系学生卜超凡(顾肇基)曾去过解放区,上过华北联大,也观看过《白毛女》,此次排演被推选为总导演。他把从解放区带回的剧本进行翻印,发到每一位参演人员手中。当时,很多学生从课堂上知道的是西洋歌剧,对表现中国民间故事的本土歌剧没有什么概念。

这次演出本土歌剧,大家情绪很高,但歌剧毕竟与平时所唱的民歌小调不同,需要一定的演唱功底。华顺是北大物理系47年新生,数学家华罗庚的长女,早在西南联大附中读书时就积极投身到学生运动中,对歌剧有些了解。受到民舞社邀请,她单独对饰演杨白劳的崔志忠进行辅导。崔老在回忆时感慨地说:“华顺教我的东西,我是一点都忘不了,费了好大劲啊!‘十里风雪一片白,躲账七天回家来’这两句教了一天也教不会我,我是赶鸭子上架硬把它学下来的。”扮演喜儿的王文锦(王彬)也没唱过歌剧,就由李学信单独教练,每天吊嗓子直至达到高八度音。

为争取时间,《白毛女》的排演和幕后工作同时进行。演出需要经费,学生组建的社团学校不拨款,同学们都是自掏腰包共同凑钱,伴奏的乐器也是大家自带或是借来的。演出大幕需要三层,尹国维从卖布的老乡那里买了几尺布;项党用竹竿卷起裹了碎纸的布,制作了下雪的道具;张硕文从物理系实验室借来了特大的灯泡,制作了全套的灯光设备;还有的同学从家中搬来了红木桌椅,借来了黄母念经用的香炉、条案。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演出效果,同学们特意从祖国剧社请来苏民为演员化妆。由于怕演员太劳累,社团还从辅仁大学请来赵晓玲为喜儿配了B角演员。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