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青年毛泽东之路:榜首进一中

文热心
2013年08月08日08:52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榜首进一中

3

足步:作文,让老师发出“伟大之器”的预言

“榜首进一中”,本来就是一次“出风头”,而他的一篇作文,又让他成为学生“明星”。他的这篇作文名为《商鞅徙木立信论》。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文稿。原件现藏中央档案馆。

商鞅徙木立信论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闇、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首先为毛泽东这篇作文叫好的,自然是“第一读者”——他的国文教员柳潜。这位前清秀才给了如此评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由此,柳潜得出结论: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柳潜从这篇作文中看出了作者的潜能,所发出的预言日后得到印证,可见他本身也是“目光如炬”。可惜的是,只活了52岁的柳潜1930年就去世了,没有看到自己弟子成为‘伟大之器“之日。而毛泽东却没有忘记柳先生,解放后,曾多次与同学周世钊提到柳先生,称赞这位真心关照和培养过自己的教育家。

4

足步:“巧遇”,让毛泽东萌发自学念头

在一中,青年毛泽东“巧遇”一部书,让他的人生之路又发生转折。

他回忆说:“校中有一个国文教员十分地帮我……借了一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给我,其中有乾隆的诏谕和批评。”

这位国文教员就是柳潜(一说胡汝霖),他藏有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皇帝下令修《四库全书》时,决定出一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删节本,定名为《通鉴辑览》。臣子们将《资治通鉴》删节本、乾隆在该书上的800多条批注和所作序言汇集起来,就成了这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当时,课堂教学满足不了毛泽东的求知欲望,便常常去学校图书馆看书阅报,阅览室便成为毛泽东的又一求知场所。柳潜既然认为这个弟子“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也就格外喜爱,非常器重,师生间来往也就密切。一次,师生二人谈论一件历史事件时,柳潜为了引证一段乾隆“御言”,便拿出了这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毛泽东被这部书吸引了,柳潜便慷慨借给自己的弟子。

毛泽东回到宿舍后,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不由得边阅读边圈点批注起来。毛泽东用了几个月的课余时间,津津有味地通读了这“大部头”。到了还书之日,见书上满是圈点、批注,柳先生心有不悦,但细看其圈点批注,很有道理,颇具文采,又转怒为喜,慨然将此书相赠。

可柳先生哪里知道,毛泽东读了此书,深感收获很大,也就觉得自己看书,自己研究,比按部就班上课更有效果,而学校里(文史)课程太肤浅,内容太陈旧,校规太繁琐,难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不如自修。

(责编:常雪梅、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