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青年毛泽东之路:榜首进一中

文热心
2013年08月08日08:52   来源:湖南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榜首进一中

1950年,毛泽东与符定一在北京亲切交谈。(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紫东园曾是一中创建初期的校址,毛泽东在这里读书半年。

柳潜批改的《商鞅徙木立信论》。

2005年,湘阴县三塘镇檀栗屋场前发现柳潜(钧湄)的墓碑。

求学一中路线示意图

几经选择,毛泽东进了省立一中。

按现在的分法,毛泽东进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受的还是基础教育,并没有受职业教育。

这也意味着,毛泽东从读书到谋职,还得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一中,毛泽东在颇受重视的同时,也受到了校方的繁琐规则束缚,还受到了学习上“吃不饱”的折磨。这让他很不满意,加上“遇”到了那本书,结果呆了半年,他就告别一中,走向了自学道路。

1

足印:紫东园

省立一中的“第一号学生”

创办于1912年春的省立第一中学,最初的地点在北正街的紫东园,校址就在现在的民主后街4号、5号。记者7月20日再一次来到这里时,只有一片人家。也怪不得,一中初创,本来就是借用民房做校舍。据已故的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融回忆:学校“是新建并排五开间三进两层的两所民房成立的。后来班次较多(最多时八班),又租对门驻省湘潭中学(今石怡织布厂)为宿舍。”直到1914年,“才迁往荷花池”。

毛泽东曾回忆说:“我在学业上的第二次冒险是在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了一块钱报名,应了入学考试,以第一名被录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被编入普一班,毛泽东无疑是新成立学校——省立一中的“第一号学生”。

甘融回忆他和毛泽东投考一中的情景:当时报考的普通科有“二千余人”考生,“借贡院优质师范校舍为试场。我记得第一场试国文,题目是《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重要策》。第二场,试史地、算术理科。榜发,普通科取一百五十名,榜首是毛泽东,我列第四。”“普通科分英文两班,德文一班,毛泽东习英文,编入普一班,我习德文,编入普三班。”

“紫东园校舍既系民房改装,当然不适合学校之用,楼上作寝室和自修室,楼下每边把四间房打通,作为教室,其余间作办公室、图书仪器室和教职员住室。一栋轿厅作为风雨操场和礼堂,另一栋轿厅作食堂,师生二百余人,挤在全校面积不到一百二十平方丈的斗室中,无宽旷校园可资游息。教室黑暗,雨天要点灯,天晴要到谘议局上体操课,那时学校还没有电灯,晚间自修,点燃油斗笠灯。”

“普通科第一年课程为国文、外语、算术、历史、地理、植物、修身、手工、图画、音乐、体操等。国文、外语每周都有六小时,全周上课时间36小时,课外活动时间少。”

2

足步:再试,让校长认定毛泽东“可堪造就”

毛泽东“榜首进一中”,校长符定一心里却有点嘀咕。因为他深知此时社会的黑暗,最担心在他主持的学校中有“关系生”考入。因此,他不仅严格考场纪律,而且还亲自复审录取生的考卷。

当符定一审阅了毛泽东的考卷之后,深为其闳中肆外、纵横捭阖的文风所感染,为此,他决定要亲自见一见毛泽东。当看见这位来自湘潭乡下、穿着土布衣服的考生时,他惊愕了,不禁自问:“他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吗?”于是,他决定亲自面试一次。

为此,符定一把毛泽东叫到校长室,上下五千年,纵横八千里,从各个方面“为难”这位乡下来的考生。出乎他所料的是,毛泽东从容对答,常出惊人之语。符定一取出纸、笔,又以命题作文试之。对此,毛泽东稍加沉吟,展纸挥毫,龙飞凤舞,一挥而就。符定一看罢这篇如行云流水、立马即成的文章赞叹不已。从此,他“认定毛泽东是一位可堪造就的大器之材,决心要好好地栽培”。

(责编:常雪梅、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