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毛泽东说“秀才”

陈晋

2013年08月28日09: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革命年代,毛泽东的名言是“笔杆子枪杆子结合起来,事情就好办了”,在写给作家丁玲的词中,甚至说“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延安整风强调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出现知识分子不大吃香的苗头。毛泽东在七大上专门纠偏,强调要“看得起他们,把他们看成我们队伍中很有学问的人,有修养的人,要尊敬他们”。新中国成立后要治理国家,学习搞建设,更需要知识分子,但有老干部认为,“不要他们也行”。1956年1月,毛泽东在知识分子会议上批评说,这是“很不聪明的话”,“现在我们是革什么命呢?是革技术的命,是革文化的命,要搞科学,革愚蠢无知的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没有你也行呀,没有他们就不行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后,毛泽东一直在思考怎样看待旧社会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的问题,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离不开他们”。1959年1月会见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时说得比较透底:没有他们,我们不能进行工作,就没有工程师、教授、教员、记者、医生、文学家、艺术家。1961年4月会见古巴文化代表团时又说:我们应该争取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我们的事业。1964年5月,听取国家计委汇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时,他再次讲:要信任知识分子,如果只按出身,那么,马、恩、列、斯都不行。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只能经过知识分子,工人自己产生不出马克思主义。“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又不吃香了,甚至被称为“臭老九”。1975年,毛泽东借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说出一句名言:“老九不能走。”

对于有理论修养的秀才,毛泽东一贯的想法是要专门培养,期望甚高。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中,他甚至提出要举办“秀才训练班”,讲话中又叮嘱:“省委书记要研究理论,培养秀才。”在他随后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里明确要求:“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比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毛泽东还自己带头这样做。1962年为物色一个帮助看国际资料的秘书,他给邓小平等人的信中提出的条件是:“年龄不要太大,……聪明、诚实、有朝气、有造就为理论干部可能的。”所谓理论干部,就是懂理论,懂政策,善于总结现实经验,深刻分析时代问题,有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

毛泽东晚年重用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自然是想把他们从小秀才变为大秀才。这些人参与中央决策,一时风光无限,算是有了大秀才的名头。无奈他们搞政治,走上了另外一路。看来,从小秀才变为大秀才,真正把握“大”的要义,把握“大”的方向,实非易事。

〔作者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北京100017〕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