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真言”

——朱德的勤俭节约之风

刘志辉

2013年08月28日09: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每个人都要锻炼, 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一些人中间滋长起奢侈浪费的风气。有些人本来出身很苦,但进城以后就不俭朴了,开始享受生活了,衣食上追求华美,住房上要求阔气,时时处处讲究排场,以为这样才有“面子”。对这种现象,朱德很忧虑:“有些同志总说房子挤、房子不好,其实我们过去在山沟里的时候,成千成百人住在一个小村子里,也还觉得不算挤,可是到了北京这样大的城市,却说房子不够住了。这看来好像是个小问题,其实却反映了一种严重的思想状况,应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否则,发展下去就有蜕化的危险!”(《朱德选集》,第286—287页。)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看到身边工作人员进行大扫除时,朱德十分高兴。在表扬的同时,不忘告诫大家:“每个人都要锻炼,要能吃苦,有朴素作风。人们都是‘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旧习气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旧习气也很容易。如果不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生产无论怎样发展,人们的欲望也是难于满足的。”(《朱德传》(修订本),第777页。)

如何“养成朴素、节约的习惯”?朱德主张:“衣、食、住、行以及日用等方面,无论是现金和物资,凡是可以不花的,就尽量不花;凡是可以少用的,就尽量少用,节省下来的现金和物资,都应当储蓄起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朱德选集》,第369页。)同时,每一个人都要做到节约,因为“一人浪费一点不得了,一人节约一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朱德年谱》(新编本)(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1页。)。这样,既能满足每个家庭临时开支的需要,也能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朱德一生俭朴,但这并不是说他要求大家过“苦行僧”的生活。在物质生活上他很关心部下,因为“没有最低限度的物质保证,工作是会受影响的”(《朱德选集》,第90页。)。当然,物质生活的关心要讲原则,那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要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有时候朱德不惜耗费大笔经费。在他看来,为了恢复体力、脑力,满足工作需要,应该对某些人(如技术人员等)多给些或给好些。“在这些问题上,绝对平均分配是错误的,过求‘节省’实是悭吝,变成了守财奴,这种只有经济的原则而忘记了政治的原则,也是错误的。”(《人民的光荣——朱德委员长光辉战斗的一生》(第3集),第197页。)

朱德常说,条件好了,不要忘本。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全家每年都坚持吃几次野菜,在他的眼里,野菜是当年的“救命粮”,常吃它,忘不了过去;当管理部门对他的住房提出修理建议时,他说:“这房子很好嘛,有钱应当多给老百姓盖点新房子”;外出期间,在路上看到垃圾堆里有废铁丝,他就停下来用手杖把它拨到一边,告诉随行的同志收起来备用。勤俭节约的作风,伴随朱德一生,为广大共产党员作出了表率。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今我国的经济条件大为改善。一些人认为,再提勤俭节约似已不合时宜。应该看到,勤俭节约决不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一定意义上讲,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作者刘志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朱德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