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七七事变前后的许世英

陈劲松

2013年09月05日10:5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七七事变前后的许世英

许世英于3月8日回到国内,先到南京述职,后上庐山面见蒋介石,直言中日两国关系“积薪必焚,实非口舌所能争”。6月4日,日本内阁改组,广田弘毅复任外相,日驻华大使川越预定29日回国述职,许访川越于日使馆后,即密电蒋介石:“揣察川越行程,考其语气,及彼方领团与武官会议继续不断情形,平津一带难保无虞。杞忧所及,务乞转饬严密防范。”而蒋介石一味强调“缓和”,奉行“攘外安内”,许世英只好提出了辞职的要求。

就在许世英提出辞职后的第五天,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由此全面揭幕。许世英奉命立即返任。7月16日,许世英毅然由上海赴东京,途经日本马关时,回忆1895年中国战败,李鸿章在此签订《马关条约》的往事,不禁感慨系之,于是赋诗一首云:破浪乘风过马关,春帆楼外夕阳殷。天南遗恨今犹在,河北征师不可班。烛使退秦纾郑难,曹生卫鲁却齐患。卢沟晓月终无恙,揽髻闲看海上山。

因为有了此诗,当时记者说他是“苍凉悲壮”而回。7月19日,许世英抵达东京后,随即举行记者招待会,严正申明:我政府对卢沟桥事件,坚持不扩大与外交解决的两大方针,警告日本政府“悬崖勒马”,并书写“悬崖勒马”四字,分赠各报记者。20日起,他频频与广田接触,严正要求停止战争,撤退在中国领土上的全部日本军,依外交途径进行谈判。

7月25日、26日,日军突然在华北占领京津线上的廊坊,制造广安门之变。嗣后,日军又攻击北平,轰炸天津,8月13日,上海淞沪战役爆发,许世英复亲往日本外务省质询,广田仍坚持就地交涉,许仍力持先停战撤兵而后谈判,交涉无效,战争日益扩大。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华北出现伪政权于北平。日本天皇御前会议决定:“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是以战争为国策,是以战争解决争执。”实际上就是宣布与中国断绝邦交。许世英电告南京政府,与日已无外交可言,请求准其回国。外交部令其暂留,因有德国居中调停。其间,汉奸王揖唐以同乡的身份两次派人至大使馆劝许飞回北平,均遭许的严厉斥责。许世英说:“事至今日,唯战可以复仇,唯守可以制胜,决不事难而自取其辱。”他还让来人告诉汉奸:“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宜明大义,速即回头!”

1938年1月10日,柏林宣告调停失败,许接到国民政府外交部电,通知他“准予回国,行期自定”。20日,许世英怒降国旗后愤然回国,从此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全国赈济工作之中。

许世英这次出使日本,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他在返国途中的轮船上,总结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战略,其一为战事侵略——占领土地;其二政治侵略——组织傀儡;其三经济侵略——吸吮膏血;其四文化侵略——奴化人民。在政治侵略方面,他指出,这是一次日本少壮派军人发动的“外主侵略,内主革新”运动。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法西斯蒂军国主义”。这些很有见地的分析,已被后来的许多事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经历了8年抗战,使日本侵略者终于以战败而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