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星 李丰利
“进攻泗县城损失较大,从而更加坚定了毛泽东让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内线作战的决心”
1946年8月10日夜,即在外线出击泗县失利第二天,乘国民党军新编第七旅旅部及1个团在海安县李堡与第一○五旅旅部及1个团换防之机,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突然向李堡发起攻击,于11日下午将两个旅部及3个团全部歼灭。李堡战斗,共歼敌9000余人。8月1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宋时轮,更加强调内线作战价值: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的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成切断蚌浦路(指蚌埠至浦口的铁路,即今京沪线一段)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从8月20日至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又接连取得丁(堰)林(梓)战斗、邵伯保卫战、如(皋)黄(桥)战斗胜利,连同前四次胜利,七战七捷,一气呵成。
内线作战七战七捷,外线作战连连受挫,在泗县失利稍后,又有大同失利!
从北线大同失利、自己指挥的泗县失利及苏中七战七捷,对曾经积极主张外线出击、反复要求华中野战军西移淮南作战的陈毅触动很大:“战争初期各地主力在熟悉地区的内线先寻机歼灭分路进攻的敌人是正确的,过早集中成大兵团未必妥当。”8月13日,他电告粟裕、谭震林:“宜就地继续开展局面,而不必忙于西调,军委亦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同样,毛泽东也从大同失利、泗县失利及苏中七战七捷得到启发。“就在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内线连打几个胜仗的同时,陈毅率山东野战军进行外线出击作战则不断受挫,特别是进攻泗县城损失较大,从而更加坚定了毛泽东让华中野战军继续在苏中内线作战的决心。”于是,毛泽东开始调整外线出击战略方针:“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泗县失利,也让陈毅、粟裕对桂系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深刻认识。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由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合编而成)准备歼击桂系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但是,粟裕认为两者并不是理想的打击对象。“这两支部队属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号称‘猴子军’,打仗很狡猾,又比较顽强,同他们作战难有俘获,往往打成消耗仗。”他建议把目标改为国民党军所谓“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陈毅深以为然,遂有孟良崮战役。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